受访专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任国玉
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立春并不代表着天气就暖和了,以往立春后,还要经历漫长的寒天,但今年立春后却格外暖和,春节期间,江浙粤等地区的人们甚至“短袖上阵”。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近日
北京的最高气温稳定在9℃,长沙、福州、广州等南方地区的最高气温均在15℃左右。近些年的“暖春”现象让不少百姓感到疑惑:如今的春天是否变了“模样”?
春天真的提前了
“由于地理、气候差异,各地入春时间不尽相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表示,根据2012年出台的气象行业标准,春季的划分指标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目前,北方日平均气温还较低,远没达到入春标准;华南地区全年无冬季,尽管今年气温偏低,现在已经是气象学的春季了。”
任国玉强调,由于气候变暖,我国多数地区春季开始时间有不断提前的现象。这不是说,某一年就一定比前几年更早,因为气温还存在年际波动,但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春季开始时间提前是很明显的,而且今后10年乃至20年,这种趋势可能还会继续。这个结论是根据全国数百个气象站的历史观测数据分析得到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全国年平均气温不断攀升,冬季、春季升温最为明显,尤其2月份变暖幅度最大。
任国玉和合作者研究发现,如果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作为植物生长期起讫时间阈值,则1961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生长期都显著变长了,全国平均变长接近7天,这主要是春季生长期开始时间提前造成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等人分析了季节和二十四节气起讫时间的长期变化发现:如果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5℃作为植物生长季开始时间(相当于早春开始时间),那么在1961年至2007年间,我国全国平均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了9.5天,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的节气提前了6~15天。其中,惊蛰节气的提前趋势最为明显,提前了11天,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及邻近站点甚至提前了16~20天,
云南的西部、北纬33度以北的站点几乎都显著提前。而惊蛰节气在农事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就被视为北方春耕开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