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气候与人类:究竟谁改变谁?

2016-2-20 10:18 来源: 南方周末报 |作者: 马志飞

进入“人类世”,警钟长鸣
新华社2016年1月9日消息,一个由全球多名科学家组成的“人类世工作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做出报告,认为应该单独设立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而起点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

何为“人类世”?这要从地质年代表说起。地质学家按照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采用“宙”“代”“纪”“世”这些单位进行划分,比如显生宙中包含有新生代,新生代中又包括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它反映了地壳中无机界(矿物、岩石)与有机界(动物、植物)演化的顺序、过程和阶段。

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第四纪,不仅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出现的时代,所以,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特别是1万年前至今的这段时间,即全新世时期,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生物物种几乎和现在一样,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古代遗址的文化层也基本上都保存在全新世的覆盖层中。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地球,人类活动的痕迹已经不可逆转地在地层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俄罗斯在南极建立的东方站采集到了长达3623米的冰芯,其中保存着近42万年来的二氧化碳含量及温度变化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全新世时期的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升高并在今天已经达到最高值,气温也处于不断升高态势。

另一方面,人类对大气的污染,也被写进了地质史中。美国地球化学家彼得森在研究格陵兰岛上的积雪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积雪随着年份的变化而层次分明,在不同年份的积雪中铅的含量明显不同,而且在1923年以前的积雪中几乎不含铅,而自此以后的铅浓度逐渐升高。这足以表明,自此人类在1921年发明了四乙基铅汽油并于1923年大规模生产之后,大气中的铅含量明显增大了。

荷兰大气化学家、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在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的新概念,他指出:自18世纪晚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此后,是否将“人类世”作为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写进地质年代表,成为地质学家探讨的热点话题。

十五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争论的焦点已经转移至如何确定“人类世”的起点。有学者认为应该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算起,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从20世纪40~50年代人类制造核弹开始,而英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1610年应当是“人类世”的开始,当时的欧洲人抵达美洲对于整个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地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全球贸易带动了玉米、小麦等物种的转移,新旧世界的碰撞不仅造成了物种的改变(这是地质变革的标志),也造成大气构成的显著变化。

不得不承认,在地球母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显得极其渺小,但全球60亿人加在一起,我们就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力量,比风、水甚至地壳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要大。在放眼未来大步前进的同时,我们需要时不时关注下脚下的这片土地,无论何时,地球都是我们最美丽的家园,主宰人类命运的始终是我们自己。

1234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