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舒服日子不长了
国企的廉价资源接近枯竭。过去的国有企业发展,主要依靠
政策资源的便利,资源非常廉价。各种大型项目,基本不用看,都是给国有企业制订的,有些本身就出自国有企业之手,这样的项目会有利于谁,难道还不清楚?但今后随着政府财政紧张,国企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大打折扣,所以今后国企的日子会很难过,而且会越来越难过。实话讲,现在中央层面的政策,还是尽力照顾国企的,但毕竟资源有限,还是不如过去了。今后的国企,只能往债券的方向发展。过去是借暗债,靠政策,拿到的是资源,由政府部门负债;今后估计只能借明债,自己借的自己还了,所以舒服日子已经不长了。
今后经济大环境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政策文件失灵,至少也不像过去那样灵光了。出现这种情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有一支政策面的“亲军”,都是由国企那样的亲生儿子组成的,民营经济中的一部分不是亲生儿子,但不是亲生儿子的,也要拉关系,搞腐败,设法成为“干儿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抓资源,上项目,占政策便宜。这部分“亲军”在中国经济中很火,把持了大部分的增长效益,日子过得很滋润。但问题是,好处都由“少数”占了,别人吃什么?等到用到“大多数”的时候,发现这个“大多数”早就快咽气了,使不上力了。第二个原因是,政策的系统协调性越来越差,这与腐败、利益集团和政策官员的素质有关系,套路的事情好办,花钱的事情好办,精打细算节约的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本来剩下的就不多,没什么人愿意协调,只愿意做梗。第三个原因是资源短缺,只剩下号召了!
消费问题
消费不会玩。政策上鼓励消费拉动经济,但我们从来不会玩消费,还以为出出文件就成,有的连文件可能都出不来。实际上,与投资不一样,发展消费这是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以投资为主,什么叫投资?在政府而言,就是花钱。所谓“能干实事的干部”,其实也就是“会花钱、敢花钱的干部”!什么都不干的干部,意思是只拿钱不干事的干部。现在提倡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这就要求干部要为别人花钱去创造条件,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样是这支队伍,自己花钱是一回事,让别人赚钱、花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国的事情不好办,难就难在这里。当中国的干部真的开始“为人民服务”了,中国的消费肯定不用刺激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