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焦念志。(资料图)
人民网福州3月7日电(钟巧花、林长生)“建议国家发改委探索符合国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的海洋
碳汇交易模式,建议率先在
福建、
山东、
江苏、
浙江、
海南等沿海省份建立海洋碳汇交易
市场试点。”2016年全国两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民盟福建省副主委、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示。
从2013年开始,焦念志每年全国两会都为“海洋碳汇”增汇实现“
减排”鼓与呼。他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味地过于强调减排,应结合国情,考虑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能源,并从根本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他希望中国能在发展低碳经济、强调
节能减排的同时,努力探求增汇途径,在海洋碳汇方面抢占国际制高点,在陆海统筹中打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新链条。
目前陆地碳汇(尤其森林碳汇)在我国已纳入
碳交易市场试点。焦念志表示,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和
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亟需调结构,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求增汇新模式。我国的海洋碳汇潜力巨大,储碳时间长久,对海洋碳汇这一重要“减排”资源进行开发还十分欠缺。
“未来几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焦念志表示,新形势下,我国在引领国际海洋碳汇研发的良好基础上,若率先建立海洋碳汇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并将海洋碳汇纳入
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将诞生一个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
为此,他提出3个方案:1.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为实现海洋碳汇自愿交易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和操作规范;2.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并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3. 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
名词解释:
海洋碳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
蓝碳:世界上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即“绿碳”中有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这部分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即被称为“蓝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