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能效法案对碳交易体系的影响分析

2016-3-8 11:42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2011年发布欧盟能效计划对碳交易体系影响分析


由于欧盟排放与交易体系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和第二阶段(2008年~2012年)都是一次性发放阶段内配额量。而且,配额总量是各个成员国根据管辖单位历史排放数据(基准年排放),结合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或和排放预测模型确定下来的,并没有随着后续能效计划做任何调整。因此,在基准年之前发布的强制能效政策执行效果的预期已经包含在基准年排放数据中,不会对后续减排期内排放产生影响。但是在减排期内新生效的强制能效政策则会干扰碳交易体系的运行。

强制性节能政策导致企业必须在ETS减排期内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这些强制采取的节能措施削弱了企业对配额的需求量,而另一方面,配额的发放数量并没有随之调整,从而导致大批企业同时出现配额富余或过剩。此时配额价格出现下跌,进一步削弱企业根据配额价格作为减排投资决策的动力。

以EU ETS第二阶段为例(2008年~2012年),期间每年配额发放总量20.83亿吨,其中至少90%配额为免费发放,10%可以拍卖(实际上各个成员过在执行时只有很小一部分采用了拍卖的方式。拍卖比例最高的德国也只有8.8%)。根据预测,第二减排期内实现减排目标应该不存在困难,即发放配额总量并不存在很强的短缺预期。而在2007年后强化的能效指令就能在2020年前产生7.4亿吨CO2减排量。由于这部分减排量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以及强制措施获得,所以能效法令的执行就明显导致配额过剩的预期。因此,在2011年发布能效计划(Energy Efficiency Plan)后,立刻导致当年5月后配额价格大幅下跌。

从过去EU ETS配额价格波动来看,配额价格大跌出现在2008年第三、第四季度以及2011年整年,同期也恰是密集出台强制性能效管理计划时期。虽然能效计划并不是导致碳价大跌的唯一因素,但在EU ETS运行期内同时执行强制性的节能法案势必会导致碳市场因素之外的减排行动,从而导致配额相对过剩。

123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