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火电产能过剩 电力企业面临经济“严冬”

2016-3-10 01:33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索炜 朱军平

火电产能过剩 面临经济“严冬”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反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在2015年同比仅增长0.5%,电力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那么,电力是否过剩了?

王志轩对于电力“过剩”二字的回答非常慎重。王志轩认为,从电力基础产业、公用性质、发供用同时完成以及网络特性看,“过剩”问题不能简单回答。

王志轩:从数字上来看,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4%、40年来首次负增长。这是受宏观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以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建材行业用电同比分别下降9.3%和6.7%,是造成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全社会用电量低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同比分别提高0.8个和0.6个百分点,这些电力消费数据都反映出国家经济结构向好的趋势,也体现出工业化后期的明显特征。

在电力消费增长大为放缓的情况下,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创年度投产规模历史新高,其中风电新增投产超预期、达到历史最大规模。年底发电装机达到15.1亿千瓦,同比增长10.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底全口径发电量5.6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969小时、同比降低349小时,已连续三年下降。火电发电量负增长、利用小时降至4329小时。这些情况说明了电力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的有些失衡。全国电力供需进一步宽松、部分地区富余。

究其原因,王志轩表示,既有电力供应侧滞后于需求侧的因素也有电力非理性发展的因素。

王志轩:原因既有电力装机建设周期需要数年,造成电力供应滞后于需求响应的因素,如2011年我国还是有较大面积的“电荒”出现;也有非理性发展冲动因素,包括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非理性发展。但从电力结构来看,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有进一步提高,201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分别比2010年提高8.1和8.3个百分点,电力供应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电力“过剩”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回答,关键是要结合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电力结构以及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等综合来判断过剩,针对性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一多就减,一少就增”。比如,在电力短缺之时,集资办电、阶梯电价的方式增加供给、抑制需求,而在电力富余之时,则可以通过供及侧改革及鼓励多用电、用好电的政策,这样做可以在促进消化电力产能过剩的同时,也促进终端能源消费能源的改善。

我国在建设煤电厂时一般是按一年满负荷运行5500小时作投入产出分析的基准。但是在2015年仅达到4329小时,王志轩表示,2016年,可能低于4000小时,这是否能说明煤电严重过剩?王志轩表示,简单计算中国过剩了多少装机容量并不科学。

王志轩:的确,从全国火电利用小时数来看是过低。但这个数据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样,绝不是一个“金指标”。如果简单采用全国煤电利用小时与假定的可利用小时数之差,简单计算中国过剩了多少装机容量是不科学的。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力供需也不是就地平衡,火电机组结构向高参数、大型化、灵活性方向发展,加之可再生能源发电近些年大规模发展,使煤电在电网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美国,由于燃机装机大于煤电装机,燃机的良好调峰作用,使煤电机组在前几年有6000小时的利用率,但中国不能简单类比。在中国天然气发电价格过高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煤电的调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总体利用小时数下降的问题也不可避免,想把煤电年利用小时数提高到5500小时也是难以做到的。对煤电过剩问题的研究和发展判断,要从煤电作用的定位、要不要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东西部在能源发展上要不要共享发展,尤其是对未来碳排放约束的预期和碳价格变化的趋势上共同考虑。

从现实来看,由于不同地区煤电利用小时数和效益都不相同,所以一些企业在煤电已经宏观过剩的情况下,还在建设燃煤电厂,且这些电厂并不一定是按5500小时作为技术经济分析的。

有专家认为,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电力弹性系数来说,2015年大约0.072,这显然与经验判断此发展阶段0.8左右有很大差别。王志轩称,单个年度的弹性系数并无参考价值。

王志轩: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主要是在不清楚未来精确的电力消费结构的情况下,从历史经验中找规律,并主要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对未来的电力发展所作的大致判断,主要体现的是阶段的特征,所以多年均值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但是从单个年度看,尤其是遇到经济结构调整,弹性系数则无参考价值。

王志轩说,他分析了1990年到2015年共26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平均值为0.95,但离散度高达0.32,也说明了1年的弹性系数的变化很大。对于2015年的过低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当年的用电结构的变化进行准确解释。中电联预计2016年电力消费增速将维持低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预计全年新增装机1亿千瓦左右,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1亿千瓦左右。

但王志轩也提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在接近完成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总趋势是走低的,从未来中长期来看,即使考虑到不断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速电力需求增长可能性也很小,如果不在电力供给侧进行合理控制,电力过剩将会更加严重。

王志轩表示,煤与煤电这两个行业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趋势,但二者境遇有一定的滞后性。近年煤炭企业严重亏损,而我国发电量中仍然70%是煤电,虽然2015年煤价下降,煤电企业效益还不错,但燃煤电价2016年下调3分钱,加之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下降,电力企业也可能面临经营的“严冬”。

王志轩称,对电力产能过剩,政府、社会、行业、企业,要做工作是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解困,共同面对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和煤电相对过剩问题,在解决存量过剩中不要再增加新的过剩,尽力杜绝、减缓使煤炭行业亏损通过产业链条传递到电力、传递到社会形成恶性循环。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