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市场巨大
《21世纪》:“十三五”将为
节能环保行业带来哪些机遇?
王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减少15%,这意味着还需要降低8~9亿吨标煤的消耗量。而每降低1吨能耗,都需要资金投入。这是一个巨大的
市场。根据我们的测算,“十三五”期间,仅节能工程就需要投入1.2万亿元。这里的节能工程投资,仅仅指为了完成节能量实施的节能工程的投入。
《21世纪》:2015年环保掀起了一股“并购”潮,一方面环保企业巨额收购海外公司,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大企业进入环保行业,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小康:其他行业的大企业进入环保行业原因很多,部分企业是因为其所在行业出现萎缩,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于是看中了节能环保领域。我比较反对的是,企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没有技术和专业队伍。光有资金的话要十分谨慎,既不要给自己带来经营风险,也不要让市场的发展成本增加。
中节能也参与过海外收购,不过出于成本考虑,最后没有成功。各家企业情况不一样,可能别人认为成本不高,而我认为较高。
《21世纪》:低价竞争也是业内目前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垃圾焚烧项目频现低价中标项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王小康:这是企业行为,说不上好坏。但这(环保项目)毕竟是社会资源,要高效利用。有些企业中标价格太低,负担不起建设成本,未来将产生一系列
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设置一定的标准和门槛。
特别有些企业,从来没有做过垃圾处理,也没有队伍、技术,只是认为这是好东西,就以超低价竞标。有些政府比较担忧,怕后续出现工程拖延等问题,会综合考虑。而有些政府则不怕,想着反正财政预算不够,就让这种企业中标。我觉得这是短暂现象,今后会逐渐规范起来。
《21世纪》:有些污染企业声称节能改造成本高于污染处罚,就宁愿接受罚款继续污染,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王小康:这也是政府比较头疼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需要承认的是,企业确实有成本问题。但现在已不是探讨是否需要节能改造的阶段,而是必须做。如果企业不投入资金实施节能
减排措施,最后用来治理污染的钱都由广大民众买单。
我认为污染企业的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以此为借口,中国环境永远改善不了。企业想要继续办下去,就必须接受节能改造,否则伤害的是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