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介绍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的现状,开展清单编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
问题,本期从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获取等多个方面探讨清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差异。
核算方法
取决于不同级别的清单,清单编制采用的依据有《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我国未出台指导城市和县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指南,除
浙江省研究修订了《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以外,其他省份多以省级指南为市县清单编制的主要依据。
这些指南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标准化的核算体系,在多个环节上都有很大的灵活处理的空间。如IPCC国家清单指南为各排放源提供多级的核算方法,各国可根据国内的数据与管理特点选择,提高可操作性,但也牺牲了可比性。省级指南主要参考了IPCC指南,针对我国的国情对核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大多数排放源的核算方法缩减至一种,无须进行选择。方法的限定反过来造成了对一些地区不适用的问题。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方法以及统计口径的释义渠道,各地方编制机构在遇到模凌两可的问题时采用各自觉得合理的方式处理。
核算边界
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的是国家、省市等区域清单,覆盖的物理边界较为明确,即所在的行政区划。然而,在排放源的归属上依然会有争议。例如,对于注册地和实际地址在两个城市的排放设施。按照传统的能源统计体系,该设施的能耗应统计到注册地,但是对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来说则更多的是以排放发生的地点为准,即生产活动在哪里造成的排放就归到哪个地方。
如果说固定设施的界定还算清晰,那么对于移动源排放来说,边界的设定就显得混乱了。同样的,移动源也存在注册地与排放产生地不同的问题,而且更为复杂。
交通工具有上牌照的地点,交通
运输运营公司有公司注册地。更不用说交通工具经常在不同的区划之间流动的,按其产生排放的地点核算不具可行性,难点在于排放量的监测;既无法直接测量
碳排放,也无法测量其总油耗及在各地的油耗。因此,更多的是以加油的地点作为边界。此方法也有存在争议的地方,如开往外地的交通工具,特别是飞往国外的航班惯例上是不计入总排放中的,然而在对于城市或省来说,绝大部分航班都是飞往外地的,在这里国家清单对国际燃料仓的处理并不适用。
理论上清单编制应该包括物理边界内所有的大型排放源,然而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只能忽略一些相对较小且数据难以获得的排放源。不同地区对各种排放源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也降低了排放量可比性。
数据获取要求
数据质量在碳排放的核算中极为关键,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数据质量也会导致核算结果的巨大差异。例如,在核算能源活动的排放时,国家排放清单研究对全国的燃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低位发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等都采用了实测值,但是对于市级清单和部分省级清单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条件下,更多的是采用全国平均的缺省值,无疑会增加排放的不确定性。
清单编制要求大量的数据支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是在现有统计体系之外的。是否能获得这些数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统计工作的完善程度、研究机构的多少、相关研究的多少。
此外,编制单位对统计体系的了解程度也非常重要,越熟悉各项统计数据的口径则越能准确核算当地的排放,同时也能很好的处理一些统计数据,例如部分地区的能耗中会有大量的“其他能源”消费,如果能了解到具体的能源类型就能归到相应的能源种类中来核算。
不确定性
我们在讨论各级碳排放的统一性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谈各市碳排放加总是否与全省的排放一样,各省的碳排放加总是否与全国的排放一样,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不确定性。如果有人说全国碳排放100亿吨,各省碳排放加总为100亿吨,那么它们就是相等的?并不见得,考虑到两者的不确定性差异较大,很可能真实的排放量会有较大的差距。同样的,如果有人说全国碳排放100亿吨,各省碳排放加总为120亿吨,也并不见得两者就不一致。减少核算的不确定性才能更好的评价碳排放情况,然而现实工作中这项工作往往被忽视,虽然会对排放的不确定性进行计算,但是仍缺少对清单编制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方法、统计体系的完善。
结论
为提高各级清单的可比性与一致性,需要完善清单编制指南的操作细则,但是否需要统一各级清单取决于是否将清单的排放数据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的依据。若答案是否定的,在现阶段,灵活的指南可以适用更多的地区。然而,无论如何都需要尽快健全低碳相关数据统计体系,为低碳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已经着手开始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统计体系,但是其中统计指标的选取仍需要广泛征集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重点调研各项低碳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数据需求,方能形成实实在在的有用的数据基础。
(小科普--碳排放核算有多个细分,为了便于区分,约定好各细分核算的名称,除了此处的清单以外还有①企业
碳盘查:企业自发对其边界内的碳排放核算;②企业碳核查:
第三方机构对碳
市场受控企业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③碳排放核证:第三方机构对
减排放项目的减排量进行认定;④碳排放
认证:对产品全/部分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