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中国气候变化及对策

2014-6-3 14:35 来源: 中国气象报

      “本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都构成了较大威胁。”在5月8日举办的IPCC第二、第三工作组中国宣讲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说。

       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与此前相比,最近60年,中国无论在气温、降水还是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未来,这一变化趋势还会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因此,找到适合中国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法是当务之急。

       显著变化的气候因子: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之中,我国陆地平均气温的升幅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变化不大。然而在近60年来,我国气温上升的速度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巢清尘告诉记者。这其中有两层原因:其一,高纬度地区增温速度普遍比低纬度地区快,北半球增温速度高于南半球,陆表增温速度高于海表,而中国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其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城镇化、人口增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勾画出气温加速上升的曲线。

       温度的变化又会引起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从而间接影响降水。“我小的时候,毛毛雨是北京最常见的降水形态。”巢清尘回忆。而近50年来,降水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小雨日数明显减少,暴雨日数增加。“前者减少了13%,后者增加了10%。这说明降水的极端性以及致灾性都在增强。”巢清尘说。此外,降水量分布也出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变化,最近50年来,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的西部迎来甘露,降雨量增加了15%到50%,东部则出现了南涝北旱的状况:华南降水增多而东北、华北的降水量却在逐年减少。

       公众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极端事件的增多。巢清尘介绍,就台风而言,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强度却明显增强,影响的位置更为偏北。近10年之中,影响我国的台风有一半左右都是风力超过12级的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这是以往的台风所“望尘莫及”的。此外,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增多、区域性干旱的加剧、强降水事件的增多同样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北方,最明显的变化便是由于风速的减小,沙尘暴日数明显减少,霾事件显著增加。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在未来,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将有增无减。“未来,气候的极端性将会进一步加剧。”巢清尘断言,极端热事件将进一步增多,而极端冷事件将会减少。此外,干燥的地区将更干,而湿润地区降水还会更多。

      “这只是一个平均状态,在整体变暖的状态下,也并不排除某些地区在某些时段会变得更加寒冷:例如2013年,我国内蒙古地区气温屡创新低;美国北部出现暴风雪和极寒天气。”为何气候变暖会使得极端事件变得多发呢?巢清尘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像是给水加热一样,被加热的水为了保证热能平衡就会以冒泡的形式释放部分热量,而这些水泡就如气候中的极端事件一样。水越热,水泡越多,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极端事件不仅会对粮食安全、水循环、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将破坏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