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中国气候变化及对策

2014-6-3 14:35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遵循有效适应原则、发展新能源

      IPCC报告提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风险是灾害本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去当地具备的防御能力后所得的差值。面对同样的天灾,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风险更大,贫困人群较富裕人群风险更大。而风险管理,指的就是规避风险的能力。

       巢清尘介绍,针对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逐步建立了集气象风险普查、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重点开展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预报和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联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开展了灾害风险普查,总计普查点达62232个。普查数据包括气象灾情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综合以上种种数据,便可以确定各地的灾害临界阈值。“确定临界阈值以后,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结合降水预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灾害预报,使公众更好地进行应对,这也是进行灾害管理的手段之一。”巢清尘说。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开展了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攻克致灾临界面雨量、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并启动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实时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降低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风险预报实时业务为例,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精细化定量降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制作、订正、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客观产品。利用该系统,各级气象部门向政府、公众提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干旱、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实现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由建到用的转变。据统计,在2013年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中,全国因灾共计转移608.9万人次,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损失。

       除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外,巢清尘还提出,有效适应原则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有效适应原则指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采取有针对性且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当地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适应方向也有所差异,如某地需要重点管控粮食安全,其他地区可能需要将重点方向放在提高水资源、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上。”

       而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涉及能源部门的变革和调整。“这是未来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考虑的重点,是除了有效适应原则之外,IPCC给予我国的另一具有前瞻性的启示。”巢清尘说。能源与建筑、交通等方方面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能源部门的变革是跨领域、跨部门的变革。IPCC报告指出,为了实现2050年将气温增幅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动摇的趋势。这一目标的确定将带动一系列产业的转型和改造,以及投资方向的转变。我国应当提前预见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及早进行相应的标准及技术开发,以便在新的科技变革中跻身前列。

      “此外,从IPCC报告中也能够看到,在科研领域,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巢清尘认为,在科研方面,我国气候变化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是对于海洋方面的认识却存在一定的空白,而气候变化和海洋有着极大的关联。此外,中国科学家虽然对于气候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生态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交叉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在科研方面,国家在科技投入上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分散性。

       不过,提高科研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很多有关自然、社会的数据以及研究手段。巢清尘认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能力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由大家共同来铸造这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钥匙”。(完)

12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