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粤港两地
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暨“亚洲共同碳标签框架项目”结题会在广州召开。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香港环保署、中山市发展改革局等政府机构代表出席。本次活动作为2016中英(广东)低碳周——碳标签主题专场,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中国质量
认证中心(CQC)广州分中心承办。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气候变化与能源首席领事邱岩居先生表示,该项目成功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广东特色的碳标签体系,未来英国也将继续大力支持广东低碳发展工作,促进两地技术交流与合作。省发改委气候处陈毅军副处长祝贺项目顺利结题,他高度肯定该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对广州实施低碳产品认证产生的深远影响。香港环保署李裕韬主任表示粤港两地不仅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近年来也不断加深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他相信粤港碳标签互认机制的成功实施将引导粤港两地企业低碳转型升级,促进两地绿色贸易。
粤港两地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ADVANCING GUANGDONG - HONG KONG LOW CARBON COOPERATION: ESTABLISHING THE CROSS BORDER LOW CARBON LABELLING SCHEME)是由CQC广州分中心、厂商会检定中心与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2015年度英国联邦及外交事务部的SPF基金项目。该项目在充分吸收、学习和借鉴国际相关碳标签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广东省碳标签制度,并与香港碳标签制度进行连接,形成粤港两地互认的碳标签机制。
结题会上,项目组成员汇报了该项目主要成果产出。通过该项目,CQC广州分中心初步构建起广东省碳标签机制的基本框架。广东碳标签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支撑机制运行的文件体系,包括
政策、技术、操作和平台四个层面;二是参与机制运行的各利益相关方及其角色;三是主要运作流程。这三部分内容将指引广东碳标签机制逐步建立并有效运行。
由CQC广州分中心牵头起草的《产品
碳排放评价技术通则》已纳入2015年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并计划于2016年申请审定并正式发布。以《产品碳排放评价技术通则》为指导框架,项目选取了
造纸和纺织两个行业开发相应的产品种类规则(PCR),并在试点企业开展了产品
碳足迹评价工作。当天活动现场,与会领导为试点企业颁发了试点参与荣誉证书,表彰他们为推动广东碳标签建设工作发挥的积极示范作用。
项目组还首次展示了广东碳标签的初步设计图样。广东碳标签拟分三阶段发行:第一阶段对进行产品碳足迹评价的产品授予统一的碳标签标志;第二阶段在碳标签上标识对外公开的产品碳足迹数值;第三阶段在更好的数据积累基础上划分产品碳足迹等级。
当天活动现场,CQC广州分中心李伯宁副主任与香港厂商会林俊康总裁签订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与厂商会工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碳标签的谅解备忘录》,展现了两机构进一步深化粤港碳标签合作的愿景。备忘录为双方务实开展交流合作确定基本框架,明确了双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以及合作机制等关键内容。
粤港碳标签互认机制,指粤港两地互相认可对方碳标签机制的有关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标签等。通过该互认机制,企业可一次性申请获得两地碳标签,降低企业申请成本、简
化工作流程,并同时享受两地碳标签优势待遇。互相认可的粤港碳标签机制,将扩大两地各自碳标签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粤港碳标签互认机制探索成功后,其互认模式可推广至与粤港贸易往来频繁、低碳发展合作密切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届时优先获得粤港碳标签的本地企业将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上午的活动中,亚洲共同碳标签框架项目(COMMON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FRAMEWORK FOR ASIA)参与方——来自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中国
台湾和香港五家技术机构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地区)碳标签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经验。该项目在亚洲现有5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标签制度运行经验基础上,分析异同点,并提出亚洲碳标签更加紧密融合的共同框架。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事务委员会(UNESCAP)下属的亚洲碳标签网络(ACFN)将会在共同框架的指导下,领导和推动更多碳标签制度实现不同程度的互认合作。
广东碳标签制度顺利运行并日臻完善后,也将积极寻找机遇加入亚洲碳标签网络,探索开展与亚洲多国碳标签互认合作机制的研究工作,扩大广东碳标签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