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驾马车如何联动?

2016-4-5 16:01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刘晓星

在绿色转型中,政府、企业、公众是拉动转型的三驾马车,其力量不分伯仲。来自政府的动力,会推动企业实施绿色转型,也会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模式。来自公众的动力,则会推动政府强化绿色经济政策,更会形成企业绿色转型的社会压力。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并不只是缺乏来自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动力,更缺乏的是三方动力的联动。

问题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绿色转型和环境保护过程中,欧美、曰本等国家更多地结合公众因素,出台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等法规。公众知情之后,基于利益诉求再去推动企业。同时,企业在公布了排放数据之后,环保组织、媒体可以通过数据对企业进行排名,使企业感受到社会压力,这种压力相应地成为节能减排的动力。后来,欧盟借鉴美国经验,制定了《奥胡斯公约》,通过设立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司法救济权,将企业的生产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由此形成公众的推动力,促使企业走上绿色转型之路。在公众压力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下,企业会认识到,除了一张政府发给的执照外,还需要一张来自公众和社会的执照,在生产中兼顾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

尽管我国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少,但现行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清晰的界定。以《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例。由于这一指导意见只是政府性文件,约束力弱,再加上地方环保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与预算来落实,因此这项政策自发布以来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专家认为,必须理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关系、职责和作用。政府是环境治理体系中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及监督执法者;企业是环境治理体系中防治环境污染的主体;公众是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以及参与环境保护的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在此认识基础上,应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对立。政府需要从利益冲突的相关方,转变为中立的仲裁者,倾听民意,成为尊重民意的协调者、监督者以及合格的领导者。

问题二:政府、企业、公众缺乏联动。

政府处于比较主导的地位,企业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曰渐强大,但公众却一直处于分散、薄弱的弱势状态、。同时,公众参与的手段、意识和空间都有限,这种不均衡影响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联动。

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联动得到了逐步改善,特别是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以及环保NGO的发展,公众参与环保的能力也在增强。但是,各级环保部门在统筹和推动公众、社会组织参与环保的力度有限,缺乏专门的机构、人员与预算用于推动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工作。

专家表示,应该建立各级环保部门与环保组织、社会企业、合作社等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合作机制等。通过完善合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舰公众与社織织参与酿的不断提高。

除环保社会组织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其他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开展环保活动,加大对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参与绿色转型的培训力度。也可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环保领域的社会企业、合作社,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问题三:公众参与绿色转型的门槛太高。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不高,原因之一在于公众参与的渠道少、参与不便捷。德国波特洛普市公众参与的经验和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污染地图手机APP应用的经验表明,通过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大大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激发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积极性,以增进公众对环境信息的了解,进而有助于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履行情况。

本文摘选于《环境经济》期刊2015年第34期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