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溢出效应日益显著

2016-4-15 16:20 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为什么会产生金融溢出?


从金融溢出的定义出发,可以发现主要发达经济体(Advanced Economies,下称“AE”)对其他国家的一些影响被认为是地区或全球性因素,从而IMF在报告中的分析聚焦于新兴市场经济体(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下称“EM”)所产生的金融溢出。

从历史上看,EM的危机曾为其他国家带来巨大冲击。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经济危机,上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等。近期,IMF通过观察发现,EM的金融外溢似乎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越来越显著。

IMF就此对EM的外溢效应的演变趋势展开研究,发现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加剧的背景下,金融外溢的各种渠道被放大,这可能使外溢规模更大、速度更快。

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

在过去的20年间,EME在全球产出、贸易和金融系统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过去15年,这些国家对全球增速的贡献率超过50%,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超过了38%。EM的金融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当前EM和AE的贸易额超过了AE各国互相之间的贸易额。同时,EM之间的贸易额也较之上世纪90年代上升了20倍。与此同时,IMF发现全球供应链的延伸使得附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率(VAX Ratio)在下滑,这说明全球间接贸易欣欣向荣。

尽管与贸易相比,金融一体化节奏更缓慢,但由于从较低的规模开始增长其增量依然可观。IMF发现,2005-2013年,AE银行系统对于EM的风险敞口翻了一番,流入EM的债券资金流持续增加;EM全球市值占比较之20年前翻了一番,其债市融资规模上升了7倍。

随着EM融入全球金融系统,可预见EM的国际金融外溢效应也将逐步变大,有利方面是提高了资产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利方面是冲击被放大,过度金融波动也更容易扩散。

金融外溢的传导渠道

研究外溢的传导渠道对于了解金融外溢的产生和提出政策建议至关重要。IMF在众人的研究成果上,提炼出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s)和金融摩擦(Financial Friction)两大类渠道。

经济冲击即直接和间接贸易渠道,其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当一家处于溢出效应接受国的公司向来源国出口产品或在来源国设有分公司,其股价可能受到溢出效应来源国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因为该公司的产品需求与其直接相关。

金融摩擦包括金融联系(投资组合传染渠道)和银行业联系(商业借贷渠道)。金融联系(投资组合传染渠道)又可称共同投资者渠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5种,主要包括基金经理为了应对赎回或进行投资资产组合再平衡,他国股市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抛售(Fire Sale);大型机构投资者提出资产配置要求,从而使基金经理原有的资产组合要调整;程序化基金跟随某些EM指数走势;国际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唤醒效应(Wake-up Call Effect)。

银行业联系(商业借贷渠道)又可称共同放贷人,具体来说,当银行在EM的运营蒙受损失,这也会迫使其削减对其他国家的贷款。

哪些因素影响传导强度和速度?

此外,IMF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对EM外溢效应在企业层面的测算,总结了一些可以加强或削弱金融外溢效应的因素。

IMF认为国际资本市场三大结构性变化有EM债市外国投资者数量增多、流入EM的AE资本结构发生变化(银行占比缩小,共同基金占比增大)、由投资基金主导的离岸美元融资市场增长迅猛(图4)。鉴于债市天生对金融条件更敏感、更多变,所以EM债市外国投资者数量增多可能会加剧传导速度;由于流入EM的AE资本结构中银行占比缩小,共同基金占比增大,这导致投资组合传染渠道被加强;近三分之二的美元融资业务在美国以外完成,对外部融资依赖度增强,这将增加金融外溢的可能性。

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整理/阚明昉(CBNRI研究员)

12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