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创新和绿色发展

2016-4-20 09:39 来源: 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李伟

抓好重点领域的创新和绿色发展


第一,走高效低碳工业化道路。当前,我国工业绿色转型难度大,工业产品附加值依然较低,技术创新基础依然薄弱,能源领域市场机制不健全,政策法规仍不到位。面向未来,要真正走上高效低碳工业化道路,需要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高耗能工业能效;二是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显著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显著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工业部门或者生产环节的比重;五是促进两化融合,加强能效管理。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大法规和标准的落实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促进经济结构实质性、大力度调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四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五是构建绿色财税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第二,走绿色智慧城市化道路。近年来关于城市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的陆续出现,为我们思考如何解决城市现存问题,以及如何发展新城市提供了机遇。中国的绿色智慧城市化道路包括六大支柱:一是紧凑型城市形态,有利于遏制城市的低效蔓延,降低能源资源环境影响;二是低碳导向能源体系,目前已经具备基础条件;三是可持续交通模式,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发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益;四是绿色低碳建筑,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同时使建筑更加宜居;五是智慧水务,目前已有较多应用;六是开放互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广泛深度融合,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效率。为此,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紧凑绿色城市化规划;二是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三是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第三,积极发展智能建筑。中国智能建筑发展起步较早,未来空间巨大,但目前名副其实的还不多,也存在不少问题:概念不明确,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理念尚未贯穿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的全过程;建筑领域管理机制有待理顺;智能建筑相关人才缺乏等。下一步,要以符合国情、需求导向、着眼长远为基本出发点,破除制约智能建筑发展的各种障碍,推动先进技术、现代服务和管理方式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最终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舒适、便利、节能的建筑环境空间,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理论研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标准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

第四,提高全社会能效管理水平。能效是整个能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被称作“隐藏的能源”“最廉价能源”“第一大能源”。近年来,中国的全社会经济能效持续提高,但依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从提高全社会经济能效的角度看,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长期以来对能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能效相关政策在各级政府之间协调难度很大;覆盖整个能源系统的富有竞争、比价合理、可持续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能效提高的核心动力不足;能效标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公众教育和参与仍显不足。在新形势下,能效提高面临两种“机会窗口”。第一种可称作“传统机会窗口”,主要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来提高能效,是一种“点对点”的方式。这种“机会窗口”长期存在,但相对重要性将会下降。第二种可称作“新兴机会窗口”,在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强调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为模式的改变乃至观念意识的更新,是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这种“机会窗口”已经出现,并且相对重要性会不断提高。能效管理综合了技术运用、管理提升、行为改变、观念更新等多种方式,是抓住“新兴机会窗口”的最主要方式。要充分发挥出这些潜力,关键还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促进能效管理理念传播、促进能效管理技术扩散、促进能效管理市场发展的良好经济社会环境。总的看,在宏观层面重点是抓好“改革、创新、教育”这三个关键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