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核心智囊: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哪里?

2016-4-25 10:01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余斌

严守: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


我们观察过去的半个世纪,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只有两个结果,第一,90%的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长期的经济停滞。还有10%多一点的国家在经过了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在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上实现了新的均衡。

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是负增长,即经济衰退。长期的经济停滞,徘徊不前,有的延续十年二十年,有的长达三十年,然后出现经济的弱增长。在这个地方挖了一个大坑,叫做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概率接近90%。极少数的幸运者在经过了经济持续下行之后,爆发系统性的经济危机,以大量的企业死亡为代价,然后,经济再逐步恢复至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样的概率大概在10%多一点。

过去中国创造过经济奇迹,因为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保持超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是唯一做到的国家,所以被称之为中国经济奇迹。我们希望中国在经过了前些年的调整之后,到了目前这个阶段,能够在中高速的平台上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底线,在中高速的平台上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我们能守住这条红线,中国将再创经济奇迹。但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目标,在世界上并没有观察到先例。

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往往是一个要出重大问题的这么一个时期呢?在高速增长阶段,出现经济周期性下行时,由于市场需求扩张潜力巨大,企业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等待下一轮高涨的来临。熬过了冬天,春天自然会到来。在高速增长阶段,也会出现短暂的经济低迷,企业的日子也很难过,但是那个时候你什么也不需要做,睡觉就可以了,我把它叫冬眠。在经济的短暂低迷阶段,企业只需要消极等待新一轮高涨的来临,那时候,企业面临的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在高速增长阶段,企业经营可能会犯错误,也可能欠一堆债务,没关系,这一轮失败了,但是下一轮高涨来临的时候,只需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翻身,就能偿还欠下的债务,因为毕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扩张的潜力巨大,给你提供了翻本的机会。

银行依靠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在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过程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消化不良贷款;银行贷款有一百个亿,其中十个亿是呆坏账,不良率达到10%,那这个银行就要关门。但是如果银行把它的信贷规模从一百个亿扩张到一千个亿呢?十个亿的不良贷款算什么?还是一个很好的银行。银行通过不断扩张它的信贷规模,来保障它是一个优良的银行,当然很重要的是资产价格大幅攀升。

盖这栋楼,本来花一个亿可以盖好,结果内部管理不善,跑冒滴漏的地方很多,结果花了两个亿才盖好。问题是这栋楼的市场价格在十个亿,花两个亿也没关系,仍然属于优良资产,仍然可以给你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所以,高速增长阶段本身是可以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的。地方政府经营土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起到了经济内在稳定的作用。一旦短暂的经济低迷来临,中央政府带头,号召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很快就会出现新一轮的高涨。高速增长阶段具有掩盖、消化、吸收矛盾和风险的内在机制,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市场需求扩张潜力巨大;第二,资产价格大幅度的攀升。因为有这两个重要的内在机制,所以过去三十多年,我们的经济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现在,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以后,潜在的增长率明显下降,原有的景气循环周期被打破,风险消化机制不再继续有效,但市场主体行为并未及时调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过去依靠不断卖地来偿还欠下的债务,来扩张城市的规模,来“摊大饼”、盖新城,今天,土地卖不掉了,企业接受沉没成本,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不足。假如我把三十多年挣的钱投资到煤矿,然后却卖不掉,你让我关门,意味着我三十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你能做这样的决定吗?日子自然很难过,其他人的日子也差不多如此。怎么熬呢?如果把别人熬死了,我的煤就好卖了,可以主动化解沉没成本。为什么僵尸企业很难退出?为什么政府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银行为避免当期贷款损失,会极力支持劣势企业的生存和运转。银行把一百个亿贷款贷给企业,如果企业破产倒闭,银行就会增加呆坏账。企业已经活不下去了,证明银行的贷款是错误的,但它还在不断给企业发新的贷款,那是错上加错,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这些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诱发系统性危机。为什么90%的国家都会失败呢?100%的国家都会发生危机呢?就是这些问题出现以后,很难得到解决。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