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避免陷入债务通缩螺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人觉得中央也没希望我们把
政策搞明白。新常态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能理解,结果又弄出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我们又弄糊涂了。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期叠加”,今天为什么如此困难呢?正是因为我们处于“三期叠加”这么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经济增速换档期、经济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的重大调整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三期叠加”和新常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
问题。
去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说应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可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需要区分供给改革、政策调整、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需求侧存在很多问题,供给侧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因此强调供给侧。供给侧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粮食连续十二年增长,工业品普遍产能过剩,所以供给侧的问题不是总量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的问题。
怎么解决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呢?没有办法,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不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用改革的方法来消除供给侧所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从而增强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调整。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调整,它不同于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同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它强调的是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持续壮大,居民消费升级呈现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态势。在国内传统需求收缩和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供求矛盾转变为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我们一方面看到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过去五年中国人每年在海外的消费都是一万亿人民币,所以一方面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供给不足。数量过剩与品质不高并存,传统、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多,新型、中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集中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消除这些障碍。
增长阶段转换的本质是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再平衡。我们只有实现了再平衡,我们才有可能完成增长阶段转换的任务,我们才有可能在中高速的平台上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大量过剩产能未能有效退出,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负增长。到今年3月份PPI持续负增长47个月,企业利润滑坡,债务负担加重,债务通缩螺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什么叫债务通缩螺旋呢?我这个企业过去销售收入一个亿,银行贷款两千万,这个债务水平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和通缩的后果是,我的销售只有五千万了,但是我的债务仍然是两千万,债务负担明显加重。负担加重以后,企业被迫变卖资产,偿还债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负债加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死亡,风险不断向银行传递和集中,当银行面临越来越高风险的时候,只能被迫收缩信贷。银行收缩信贷,企业和个人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需求会进一步萎缩。由此,价格会进一步下降,通缩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又造成企业的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加重,这就叫债务通缩螺旋,是一个恶性循环。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恶性肿瘤”,必须痛下决心施行“外科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管理必须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在保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转向以供给调整和结构改革为主。这是去年年底我们给中央的建议,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说法,用的是供给调整和结构改革,后来中央把它浓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