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上图中,蓝色的这条线是供给,红色这条线是需求。需求侧大幅度萎缩,由此带来普遍严重的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盈利水平滑坡,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度下降,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滑坡。这是我们面临的
问题。怎么办?无外乎三种考虑问题的方式:
第一,我们“踩油门”,让需求侧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如果需求侧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我们所有问题不就解决了?有经济学家说为什么下行?咱们再加大力度,四万亿不行,我们拿出四十万亿的刺激计划行不行?让需求重新回到与供给相适应的水平。那样的话,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会解决。怎么来看待这样的问题?我们目前还处在前期刺激
政策的消化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没有做出深刻的调整,而是通过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暂时度过了难关,为今天埋下了隐患,如果再搞四十万亿的刺激计划,我相信今年、明年的日子会好过的,问题是明年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以后消化起来更困难。过激的刺激政策,是以中国经济中长期崩溃的可能性为代价的,所以更“狠”的刺激政策是不可行的。
第二,现在需求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差。习主席说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确实如此。每一轮稳定增长,我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总账,是得不偿失的。但既然是这样了,需求侧只能放任不管了,但其后果就是第二种情况,需求侧出现短期断崖式的下降,必然会以更多企业的死亡为代价,经济在很低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平衡,这就是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我们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底线,要避免第二种情况发生,这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接下来唯一可选的就是第三种,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障总需求适度扩张。想让总需求重新逆转,增速重新回升,我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防止短期断崖式的下降,保障总需求的适度扩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加大供给侧的调整力度上,促使僵尸企业退出、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引导过剩产能逐步退出。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剩产能?谁应该被淘汰?过去我们通常说,小企业应该被淘汰,这是不对的。被淘汰的应该是两类,一个是违规产能,指的是达不到行业的安全、能耗、环保、排放标准的产能,必须退出。第二个是低效产能,低效率的企业,在竞争当中没有能力,或者已经失败的企业必须退出。促进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我们认为应当发挥政府与
市场的活力。2010年以来,当需求侧持续下行的时候,供给侧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已经证明在当今的中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我们很难达到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目的,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一带一路”,企业反映说,原来在这个小国家,就我一家中资企业,我是宝贝,可以随时到总统府、总理官邸去拜访,现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来以后,中资企业一哄而上,形成了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肥水流入外人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我们反思,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最根本的问题是,当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在国内已经完成了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的工作。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就是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当行业少数几个大的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占有80%以上市场份额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同时,行业内通过不断淘汰落后企业,也是把市场及生产逐步向高效率企业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也就是行业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所以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企业被淘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资产的处置、债务的处置、人员的安置、转岗再就业、社保的接续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支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拿出一千亿,重点解决
钢铁、煤炭这两个产业的问题。供给侧减量,压缩产量,减少产能,并通过结构调整、升级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逐步企稳,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恢复,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转型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