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绿色和金融工具如何对接成关键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发行绿债,您认为难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波:国际绿债
认证是有一些自发标准的,比如气候债券组织(CBI),在它们的定义中,气候债券和绿色债券差不多。
相比之下,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绿债标准,我们正在联合一些机构开展标准化的工作,涉及到发行动机、资金管理制度(跟踪和披露)、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评估。
我认为可将气候债券、碳债券、水债券等纳入到绿色债券的评估框架里;在环境效益评估上,由于绿债涉及的领域较多,我们会与相关细分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引入外部技术征询的方式,确保环境效益评估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国内在环境领域的技术标准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并未与金融
市场形成有效衔接,仍存在很大“鸿沟”,这也是绿色金融标准化要解决的
问题。
从几年前开始,社会各界就在努力理解环境领域和金融市场之间的障碍,最终是要找到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从绿债认证标准化开始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未来可以推广到资产证券化、项目收益债等真正符合
节能环保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上。
目前限制绿债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投资者尚未对绿债形成明显偏好,在融资成本上没有体现出绿债的价值。所谓“融资成本”是指发行的利率、承销费等。一般来说,债券发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级,但眼下评级大部分业务和绿色并未有太大的关系,也缺乏相应的标准,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不仅如此,节能环保领域存在大量的未来收益权类资产,如合同能源管理、光伏等。此类资产小而分散,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但是融资需求很大。针对此类资产,我们正在研究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或项目收益债的方式进行融资。
无论做任何金融产品设计,首要的问题是资产的标准化,但是这种标准化又不能脱离金融风控的基本逻辑。
很多项目的环境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太多投资人进行关注。而通过对绿债的评估,会帮助投资者理解并且引导他们关注项目的环境收益和风险。但这种评估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不能脱离金融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