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全球175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
问题从未像现在一样被摆在“拯救世界”的高度。尽管协议何时生效,如何有效推进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低碳
节能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房屋”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数据显示,我国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需求的比例超过1/3,其中建筑供暖(冷)、生活热水的能耗需求,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么大的
减排空间,该怎么减呢?
据专家介绍,光电建筑一体化(BIPV)和引入浅层地能等“新能源+建筑”的模式,在为人们营造“绿色房屋”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据中国新能源建筑产业联盟主席司海健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光伏快速发展,其中BIPV已经占据了整个光伏
市场的一半,发展速度势不可挡;BIPV的应用在中国的份额不足15%,但是近两年增速明显加快。
BIPV是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实现
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土地资源有限,集中式的电站正在萎缩,而屋顶等其他建筑载体有着更好的应用空间。以中国为例,有10亿千瓦的规模,相当于火电、核电的总规模,如果有1/4应用BIPV对能源利用在环境保护的贡献将不可估量。”司海健说。
浅层地能的应用,目前主要是助力建筑取暖减排。冬季供暖是保障百姓生活品质的必需品,但传统建筑供暖能源主要来自于矿物质燃料(煤油气)的燃烧,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烟气加热70-80摄氏度的低温水来实现供暖(冷)的低温要求,其排烟温度高达200摄氏度以上。这不仅是能源利用的浪费和不合理,且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理雾霾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任何形式的燃烧和燃烧后的排放。浅层地能热冷一体化技术,可望使有燃烧、有排放、有污染的传统燃烧供热产业全面升级换代,推动建筑供暖实现能源革命。”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说。
浅层地能是指埋深200米以内、温度在25摄氏度以下的低品位热能,由太阳热和地芯热共同作用形成。有别于列入国家矿产资源的可直接利用的高品位地热能,是无处不在、可再生、动态平衡下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
“我国仅陆地岩土体(不含江、河、湖、海)在110米深度以内的浅层地能,就可达到当前500多亿平方米建筑物全部供热总能耗的1000倍以上。”吴德绳介绍说,“浅层地能热冷一体化技术采用热泵系统采集浅层低温地能,并略加以提升后满足供暖(冷)的需求,全过程无燃烧、零污染排放。目前,我国原创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已成熟,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除此之外,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还可以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等多个环节入手,每一个环节都有望带动若干产业的联动创新,其背后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低碳创新实际上是这几年发改委气候司一直在推动的工作。其他多个部委在建筑、能源等方面,也都有一些相应的
政策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说,“要通过创新来找到新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带动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