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8 15:08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每吨的成本一般约要100美元;而通过林业碳汇,每吨的成本大概10美元。而作为交易对象,林业碳汇相对其他碳减排方法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效果真实可见。相比于一些所谓低碳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的二氧化碳,林业碳汇是实实在在地吸碳和减排。交易的购买方只要知道林木的蓄积量增加量,就大概可以测算出碳汇量。
林业碳汇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比较经济和现实的手段之一,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林业碳汇或将打破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清淡的局面。此外,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突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交易”是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它交易的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总额2020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依赖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而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几乎是“零”。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尴尬的是,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Blue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而没有话语权的结果,也一再地延误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
虽然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碳汇交易市场,但我国近年来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如随着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建立,全国各地掀起成立环境交易所的热潮,中国初步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2010年4月27日,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第一个月共成交526例。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2010年8月,我国第一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鼓励企业捐款造碳汇林。
然而目前国内的碳交易所都是地方设立的,没有国家政策引导,存在盲目性、发展道路不清晰、地方保护主义等缺点,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反而搞乱市场秩序,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专家呼吁我国亟需建立国家级碳交易所,整合地方资源,稳定市场秩序,这也是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关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