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韩国碳市场

2016-5-12 17:50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汪军

韩国碳市场


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情去韩国呆了一周,顺便找到当年一起在碳圈奋斗的小伙伴们聊了聊,深入了解了韩国碳圈现在的现状,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想来想去我决定让这次分享的内容接地气一点,由于我们聊的都是碳圈的一些八卦或者就是吐槽,所以我这次分享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报告,就是一些韩国碳圈的八卦,就相当于是我们碳圈人聚在一起也会聊一些圈内的八卦一样。

1. 韩国碳市场总况



如果要找一个市场从开市以来稳赚不亏的,那就是韩国的碳市场了,韩国碳市场配额从2015年1月开始以来到现在就没有跌过,从7500韩币一直涨到接近20000韩币。项目减排量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价格直逼配额价格。但是总体来说交易量是比较惨淡的,配额总交易量不超50万吨,减排量也不超100万吨,总共有交易的天数恐怕不超过50天,活跃度都比不上中国的交易所。但是目前韩国对市场参与者要求非常严,只允许控排企业参与交易。至于为什么不让其他企业参与,韩国政府表示担心放太多无关的机构进来会抄高碳价!他们吐槽这碳价都这样了放不放其它企业进来貌似也无所谓吧。其实韩国总体配额加减排量是能够满足所有企业履约的,我想很多有富裕的企业惜售就是看着这碳价只涨不跌想等等多赚一点。他们在等下去恐怕要吃亏,根据韩国碳交易法规定,碳价超过一万韩币政府就有权动用7000万吨的储备配额,之所以没动是觉得市场目前还算稳定,要是感觉到履约期到了大批企业买不到排放权,政府肯定会放水的,到时候碳价只涨不跌的势头就该结束了。

2. 奇葩的减排量认证制度

韩国基于项目的减排量有两种产品KCU(Korea Credit Unit)和KOC(Korea Offset Credit)。因为韩国在早期严格控制非控排企业进入交易市场。就算是项目减排量想要卖,如果你不是控排企业的话,也是不能拿到交易所交易的,那咨询公司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额项目岂不是卖不了?别急,韩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搞了两个东西KCU和KOC。其实都是基于项目的减排量,只是KCU是指控排企业在控排边界外实施的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这个是可以拿到交易所去交易的。KOC就是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没有主体的区分,这是不能放交易所交易的,但是可以线下交易。当一般企业通过线下交易转给控排企业时就可以将KOC转为KCU了。这个设定总的来说算是有一定效果,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你只要不要人家开户不就达到目的了还非要多搞个产品出来真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3. 韩国碳圈民营企业的变迁史

我在2007年加入了韩国一个叫ecoeye的公司,正式进入碳圈行业。当时这个公司只是为了开发中国CDM项目让我去当翻译结果不小心成了技术人员。不过中国项目的开发各种坎坷,种种原因,搞了几年最终只搞成了一个项目。当时韩国碳圈基本就是三个大公司叫eco三巨头(Ecoeye,Ecofrontier,Ecosian)主要就是3大业务,CDM项目开发、碳盘查及培训、政府课题。后来韩国能做CDM的项目渣渣草草都做完了(你们去翻韩国的CDM项目,好多减排量只有几百吨的,看着都可怜)再加上CER价格急转直下,企业经营开始困难,Ecofrontier放弃了碳事业,我们公司在那时卖给了一个集团公司,大量人员流出,去大型企业、政府、自立门户的都有,我那时也回到了中国。再后来2010年左右韩国开始搞碳排放目标管理制,碳盘查业务暴增,人才需求也暴增,催生了很多新的小公司专门搞这个,我那时也回了韩国,到我以前同事开的一家公司当了一段时间零时工。但是这个高峰期很快就结束了,大部分控排企业都学会了写报告(韩国碳盘查主要是填一种叫明细表的东西,系统可以直接处理这些数据,对于统计管理非常方便)到2012年左右基本就没什么业务了。然后新的公司又大批大批的倒下,ecoeye又被倒卖给了另一家公司。唯一撑着的这些企业活下去的业务基本就是政府课题了,一直到2015年韩国碳市场开市这段时间,韩国碳圈基本很难生存,大都转行了。2015年开市以后,对于碳交易咨询方面的需求又逐渐多了起来。2016年又催生了许多小公司,光是上个月,就有我的两个前辈们自立了门户,希望这一次的繁荣能够持续得久一些吧。想想这些公司能坚持过来实在不容易,其实中国的碳圈繁荣周期也差不多,有点差别的是,韩国的咨询公司单靠政府研究课题就能勉强维持公司,在中国的话估计也早死了,为什么?你懂得!

文章来源:老汪爱思考微信公众号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