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面临的能源
问题中,中国的能源问题可能是最复杂、最费思索的。能源是发展的基础,科学地制定我国能源的发展战略,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对人类的永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本世纪初叶,中国工程院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进行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多项咨询研究与国际合作研究。其中,“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能源问题,提出了由六项子战略构成的“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我有幸与众多的院士和专家们一道切磋、研讨,是宝贵的学习经历。研究组的报告除作为咨询意见上报外,都已成书出版。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文集是作者对中国能源战略思考已发表文章的汇编,其中不少是在同专家们的集体研讨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能源与环境及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故本文集也收录了这方面的文章。现将其中的一些思想要点归纳如下,供有关专家切磋、指正:
1、能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转变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能源供需模式的转变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能源革命是以质的变革,重塑中国能源。能源消费革命可概括为:逐步告别粗放、低效,转向节约、高效;能源生产革命可概括为:告别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能源革命是一个过程。能源科技革命是其支撑;能源体制革命是其保障。能源革命的目标是创建一个高效、洁净、低碳、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
3、能源形态的重大变革是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基础。展望百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变革将经历三个阶段: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的第一阶段;多元结构(煤、油、气、核、可再生五足鼎立)的第二阶段;以非化石能源(可再生、核)为主的第三阶段。认清这个历史的必然性,可以使我们从方向上定性判断各类能源消长的大趋势,从而增强能源战略谋划与
政策制定的稳定性。
4、
节能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也应是“中国道路”的要素。当前阶段,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抑制不合理需求,是最大的节能潜力;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耗能产业扩张,是节能的主要抓手;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发展节能服务,提高能效,是节能之本;倡导节约、俭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是节能的长远之计。
5、提出了由三个观念构成的新的能源安全观:①新的“能源供应安全”观念应是供需两侧相向而行,达到供需平衡;②将“能源环境安全”的观念,上升到战略高度;③“占据未来能源科技战略制高点”是保障我国能源长远安全的观念。
6、在对典型发达国家进行能源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类发达国家”的概念,说明发达国家并非同样的发展模式:虽达到同样的发达水平,人均能耗却可相差一倍之多。由此得出对中国能源(和
电力)发展空间的四点启示。
7、煤炭的使用需管好总量,发展高效、洁净化利用;而低碳利用尚有待创新。煤炭的终端利用中,要增加发电的比例。“煤炭科学产能”和“煤炭利用洁净化度”是两个重要概念。
8、提出了“低碳能源‘三匹马’”的概念:天然气(含非常规)、可再生能源、核电,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只有共同努力,合力“拉车”,才能尽早实现对煤炭高比例的替代。
9、非化石能源让人类拥有未来。学会利用“今日阳光”,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发展必由之路。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0、从核裂变到核聚变,核电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理性选择。提出:我国核电发展进入新常态,需“理性谋共识、科学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和工作方式,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全产业链协调配套发展。
11、城镇化过程中,人均能耗会有所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标志之一应该是低碳。为此,宜将低碳城市建设与智能城市建设相结合,精心设计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与沼气)等,同时推动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
12、我国终端能源中,电力的比例将大幅提高,通过替代,减少直燃散烧煤和汽车燃油。电力结构中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电力的发展应以发电量衡量。我国人均电耗还有近一倍的增长空间,不能以美国类型国家的人均电耗为标杆。现代化进程到一定水平(约人均两万多美元)后,经济会继续发展,但人均能耗、人均电耗不再增加,甚至还能降低,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效的提高。同样的发达水平,能耗低、电耗低才是先进指标。
13、勾勒了“中国能源2030”:2020年前煤耗总量见顶;2025年前煤炭和石油消耗总量越峰;2030年前
碳排放总量达峰;2030年低碳能源“三匹马”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大于35%;智能能源互联网和分布式低碳能源形成体系;调结构和节能、提效取得实质性进展,总能耗年增长<1%,进入趋饱和期。
14、通过“能耗空间密度”、“CO₂排放空间密度”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负荷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五倍以上,亦即环境容量、气候容量显著小于全球平均值。我国发展的高碳特征值得引起足够重视,迫切需要向低碳发展转型。
15、污染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目前的中国能源结构下,两者基本同根、同源。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强的协同性。
16、能源的国际合作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适度利用国际
市场和国际资源,目前主要是油、气、铀资源;②能源科技合作,提高水平,合作共赢;③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体制和管理经验。
17、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提出了两点非线性的概念。在经济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其统一性的一面更具根本性和战略性。二者应该共赢,也可以共赢,“在环境容量下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统一中发展”。提出了经济环境双赢的十个抓手。
18、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国家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具体而有力的抓手。社会要从一个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为一个将消耗转化为资源的循环体,这个“变”是社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拥有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19、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发展指数”作为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以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使“科学发展观”落地。建议以“经济质量、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科技进步”五个维度的指数引导科学发展。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前置到国家发展目标的前位。
20、经济发展和能源发展都需要哲学思维。“快”也是双刃剑,指出了发展过快至少导致八个“跟不上”。经过30年发展后,我国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重大变化,应理解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期”。“西部大开发”应理解为“西部科学开发”,最近5—10年,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
21、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是: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控制气候变化的不良发展,避免超出气候承载力范围(气候容量),避免走到发生气候灾变的“临界点”。以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国际气候谈判的一个基础性的支点,是气候变化的科学性。现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根基是坚实的。尽管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全球变暖和反常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气候变化当然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但人类能有所作为的,显然只能是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
23、国际气候谈判尽管充满矛盾,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认真而责任重大的全球性努力,不应将其视为“闹剧”。国际气候谈判的目标,在于建立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合作共赢。
2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需求与国际责任高度一致。应对气候变化限制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限制粗放发展,促进科学发展;限制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限制高碳发展,推动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还带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应对气候变化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5、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两方面原因:①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五个初级生产力要素的驱动;在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例过高,规模过大。②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特性”不同于先发达国家。资源制约日益严峻,并产生了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的三大环境(空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所以,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转向创新驱动。
26、振兴中华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推进能源革命,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要靠高素质的人。生活方式与观念的进步,将深刻提高民众的素质。中国人民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应倡导“健康的物质享受、丰富的精神追求”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重塑民族精神,抑制奢华、浪费,让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成为环境的主人,推动国家迈向生态文明。
中国古代的哲人充满智慧,但他们不可能告诉我们,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如何可持续发展;世界上的各类国家,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它们都不可能给出中国永续发展的模式。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新型道路,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是这条道路的要素。这条道路的创新,将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杜祥琬著《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