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碳市场的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我国处在工业化高排放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传统能源消耗,很难立即采取大幅降低排放总量的减、限排措施。
第二,受要素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制约,化石能源储藏和消耗量大且缺乏弹性,能源结构调整的空间不大。我国的能源结构严重依赖煤炭,
电力结构中火电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尽管新能源增长势头强劲,但可用于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空间有限,而世界上主要能源价格的高涨和供给不足,使我国转换优化能源结构面临极大的困难。尽管目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比较热,但是,如按近年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发展,可再生能源难以有实质性变化。
第三,争取发展空间(至少到2020年)是我国在气候
问题下的基本诉求。到2020年,我国以14亿以上人口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21世纪中叶14亿人口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社会转型过程,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气候问题已经明显政治化,我国在
减排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气候
政策问题上、在气候谈判上,我国应争取发展空间;对减排的国内政策上,不易过早采用“激进的”总量控制手段。
继续运用好标准和管制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工具
从国际经验来看,
市场化手段只是作为直接管制的补充,标准和管制政策是减排的“基础性”工具。尽管目前对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普遍评价是“行政手段多了,市场手段少了”,但是标准和管制为代表的“传统”工具在近中期仍将是中国
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政策工具(陈健鹏,2012)。现阶段,在探索市场化减排政策机制的同时,应更多反思和改进传统“命令—控制式”减排政策工具。在考察和借鉴国际经验时,不宜紧盯欧盟的碳税、
碳市场,应从“宽视野”关注减排政策工具的演进过程和具体政策环境,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减排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