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韩国碳市场:CO2的搬运工?

2016-6-24 18:31

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情去韩国呆了一周,顺便找到当年一起在碳圈奋斗的小伙伴们聊了聊,深入了解了韩国碳圈现在的现状,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想来想去我决定让这次分享的内容接地气一点,由于我们聊的都是碳圈的一些八卦或者就是吐槽,所以我这次分享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报告,就是一些韩国碳圈的八卦,就相当于是我们碳圈人聚在一起也会聊一些圈内的八卦一样。

韩国碳市场总况


如果要找一个市场从开市以来稳赚不亏的,那就是韩国的碳市场了,韩国碳市场配额从2015年1月开始以来到现在就没有跌过,从7500韩币一直涨到接近20000韩币。项目减排量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价格直逼配额价格。但是总体来说交易量是比较惨淡的,配额总交易量不超50万吨,减排量也不超100万吨,总共有交易的天数恐怕不超过50天,活跃度都比不上中国的交易所。但是目前韩国对市场参与者要求非常严,只允许控排企业参与交易。至于为什么不让其他企业参与,韩国政府表示担心放太多无关的机构进来会抄高碳价!他们吐槽这碳价都这样了放不放其它企业进来貌似也无所谓吧。其实韩国总体配额加减排量是能够满足所有企业履约的,我想很多有富裕的企业惜售就是看着这碳价只涨不跌想等等多赚一点。他们在等下去恐怕要吃亏,根据韩国碳交易法规定,碳价超过一万韩币政府就有权动用7000万吨的储备配额,之所以没动是觉得市场目前还算稳定,要是感觉到履约期到了大批企业买不到排放权,政府肯定会放水的,到时候碳价只涨不跌的势头就该结束了。

奇葩的减排量认证制度

韩国基于项目的减排量有两种产品KCU(Korea Credit Unit)和KOC(Korea Offset Credit)。因为韩国在早期严格控制非控排企业进入交易市场。就算是项目减排量想要卖,如果你不是控排企业的话,也是不能拿到交易所交易的,那咨询公司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额项目岂不是卖不了?别急,韩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搞了两个东西KCU和KOC。其实都是基于项目的减排量,只是KCU是指控排企业在控排边界外实施的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这个是可以拿到交易所去交易的。KOC就是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没有主体的区分,这是不能放交易所交易的,但是可以线下交易。当一般企业通过线下交易转给控排企业时就可以将KOC转为KCU了。这个设定总的来说算是有一定效果,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你只要不要人家开户不就达到目的了还非要多搞个产品出来真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韩国碳圈民营企业的变迁史

我在2007年加入了韩国一个叫ecoeye的公司,正式进入碳圈行业。当时这个公司只是为了开发中国CDM项目让我去当翻译结果不小心成了技术人员。不过中国项目的开发各种坎坷,种种原因,搞了几年最终只搞成了一个项目。当时韩国碳圈基本就是三个大公司叫eco三巨头(Ecoeye,Ecofrontier,Ecosian)主要就是3大业务,CDM项目开发、碳盘查及培训、政府课题。后来韩国能做CDM的项目渣渣草草都做完了(你们去翻韩国的CDM项目,好多减排量只有几百吨的,看着都可怜)再加上CER价格急转直下,企业经营开始困难,Ecofrontier放弃了碳事业,我们公司在那时卖给了一个集团公司,大量人员流出,去大型企业、政府、自立门户的都有,我那时也回到了中国。再后来2010年左右韩国开始搞碳排放目标管理制,碳盘查业务暴增,人才需求也暴增,催生了很多新的小公司专门搞这个,我那时也回了韩国,到我以前同事开的一家公司当了一段时间零时工。但是这个高峰期很快就结束了,大部分控排企业都学会了写报告(韩国碳盘查主要是填一种叫明细表的东西,系统可以直接处理这些数据,对于统计管理非常方便)到2012年左右基本就没什么业务了。然后新的公司又大批大批的倒下,ecoeye又被倒卖给了另一家公司。唯一撑着的这些企业活下去的业务基本就是政府课题了,一直到2015年韩国碳市场开市这段时间,韩国碳圈基本很难生存,大都转行了。2015年开市以后,对于碳交易咨询方面的需求又逐渐多了起来。2016年又催生了许多小公司,光是上个月,就有我的两个前辈们自立了门户,希望这一次的繁荣能够持续得久一些吧。想想这些公司能坚持过来实在不容易,其实中国的碳圈繁荣周期也差不多,有点差别的是,韩国的咨询公司单靠政府研究课题就能勉强维持公司,在中国的话估计也早死了,为什么?你懂得!

韩国基于项目的减排量其实叫KOC或者KCU(两者区别见我上一篇文章),为了八卦得够流畅我统一叫他们KOC吧。韩国的KOC跟中国的ccer一样,也是属于履约的补充机制,允许企业使用KOC抵消总排放量的10%(关于韩国碳市场基础数据见我上上上上篇“韩国碳交易政策解读”)。KOC的市场数据我在上一篇也说了这里不多说。下面我们看看这个KOC市场有一些什么意想不到的地方。

1. 什么?居然能用工业类温室气体!

工业类温室气体(简称工业气体)就是指除CO2和CH4以外的其它温室气体,工业气体在CDM初期因为其投资回报好得令人发指一度被各路资本追逐。但是后来存在恶意提高减排量以及这类项目对可持续发展没啥贡献等原因逐渐被市场所抛弃,EU-ETS除了极少数地区允许工业气体用于履约,其它大部分地区都禁止了。中国恨不得连CH4都不要,所以更谈不上敢放出其它工业气体来交易。然而就在旁边的韩国,居然就用了!而且占了很大比率!根据调查数据,韩国到今年3月底一共签发了65个项目,总减排量1120万吨左右。其中N2O 504万吨、SF6 302万吨、新能源142万吨、填埋气156万吨、燃料替代14万吨。工业气体占了总签发量的70%以上!简直不忍直视啊!这要是放中国,光是几个HFCs和己二酸项目就分分钟碾压中国碳市场啊。为此我特地去翻了他们的碳交易法,对于工业气体,他们本来是不考虑的,但是考虑到市场的稳定,在第一第二交易期,将纳入工业气体。看来韩国的KOC资源真的是少得捉急啦,连工业气体都放出来交易,中国搞工业气体开发碳资产的公司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2. 什么?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减排量不卖?

是的,不卖,为啥?因为韩国的新能源发电配额制(RPS)啊,说起来最近中国也因为发了一个文要搞RPS现在还是热门话题呢。韩国从2012年已经正式搞RPS了,然后新能源电力(韩国准确的名称叫REC,Renewable Electricity Credit, 1个REC等于1Mwh的电力)卖的很贵。多贵呢?下面是今年1月份的REC市场数据。


今年1月份的REC现货的均价约为11万韩币/REC,合人民币大概600块左右,而转化成KOC到碳市场去卖呢,韩国的基准线排放因子基本在0.65tCO2/Mwh左右。所以1个REC可以换0.65的KOC,但是KOC市场才多少钱?极限值也就2万/KOC啊!算下来1个REC到KOC市场去卖只得1.3万韩币,合人民币才65块钱,基本是REC市场价的1/10啊!鬼大爷才会把新能源发电用来卖碳。韩国KOC市场本来就各种缺货,这新能源电力又跑去傍RPS这个大腿去了,难怪韩国的KOC那么少。

有人说既卖REC又卖KOC不就行了吗?我想说有这想法的同学早点死心,全世界搞RPS的也不止一两个,就我所知两者都能用的地方还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就是会重复计算。

所以说中国碳圈的小伙伴要当心了,中国现在也打算搞RPS,搞不好哪天你的CCER就飞走了,赶紧去翻翻你们签的协议有没有补救办法。

这里顺手贴两张韩国RPS相关的表,搞RPS的朋友可以参考参考,本来想单独写一篇文章的,这里提到就这里简介一下吧:

下图是各类新能源电力的折算系数,就是发的电乘以这个系数才是最终的REC.也是为了公平才引入这个系数,中国其实也可以参考。可以看出系数的差别很大,光是光伏系数就从0.7到1.5的都有。最小的是余热发电,才0.25,最大的是新纳入的ESS设备(储能用的)高达5.5,看来韩国在储能方向的支持力度很大。


这个图是韩国每年给电力公司下的新能源电力比例目标,可以看出他们刚开始才2%,到最终2024年才达到10%。中国一上来就9%?你是在逗我?还是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3. 什么?韩国要开放国外的减排量用于国内履约?中国项目能卖到韩国去?

我以为是我听错了,当听到韩国碳圈小伙伴这样说的时候。但事实是,韩国政府正在讨论这样的可行性,我第一反应是韩国政府狗急跳墙了,国内没货跑国外乱抓;第二反应是,我去赶紧在国内捞一批项目去卖啊!等深入了解后才知道韩国政府这个想法也是理据服的,而我也是捞不到票子的。

首先,韩国的碳交易法里面已经明确提出了可以使用国外等同的减排权如CER,而且还确定了使用比例:不超过总使用的减排量的50%,只是在后面加了一句在第一第二履约期暂不执行。现在提前执行也是说得过去的。另外现在的碳价已经触发了政府动用7000万吨储备配额的条件了,政府可以完全不用开国外的口子,直接再发配额就能满足市场。但是他们却在考虑这一招,我觉得,韩国政府可能在下一场很大的棋…..

其次,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国外项目都可以的啊!必须是韩国企业直接投资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才能拿回到韩国用啊,而且更恶心的是只能根据股权比例拿回来使用啊。比如韩国在中国投了一个风电,只占了50%的股份,那么这个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只有50%才能拿回到韩国用,所以我的第二个念头就又完全打消了啊。不过我没记错的话,韩国的几大能源集团貌似在中国还是搞了几个风电场的,合资的,相关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了解。

最后我YY了一下,要是中国最大的千万吨级的己二酸项目,让韩国入股1%就能拿10万吨回去卖,按每吨100卖,就能卖1000万,就是说除了经营收益外还多得1000万,在经济上会不会具有可行性?

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机构及其它个人无关。本文来源:老汪爱思考微信公众号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