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碳交易,年头其实也不少了,97年京都协议书后欧美就开始了对这一21世纪最具潜力的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争夺。而国人尚没搞明白二氧化碳如何交易之时,美国人已经为之建立了专门的交易所,并打包成金融产品进行交易了。
那么碳交易到底何以进行呢?首先,
碳排放之所以有交易价值,是因为它有稀缺性,而它的稀缺性不像石油等资源是自然形成的,其稀缺性是人为机制的产物。在《京都协议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间各自排放量的上限。这个所谓排放量的上限以AAU计量,AAU即代表1吨二氧化碳当量。那么当一个国家因为经济需要扩张产能,导致碳排放超过其上限,那么该国将面临及其严重的罚款。而另一个国家的碳排放低于其自身上限,该国家碳排放的差额,就可以交易给超标国家(当然是以低于罚款额的价格),使其免于巨额罚款。这便是碳排放的价值所在。而由于发达国家大家都不太愿意牺牲自己的上限,那么就发明了一种新机制
CDM,由发展中国家提供来所谓的
减排量。
碳排放的交易机制其实跟股票
市场一样,也可以分为一、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发达国家通过CDM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开展清洁能源项目,以获得CER(经核证减排量),即以AAU为单位的减排量。据易碳家了解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发达国家无偿提供资金技术,就是为了廉价获取项目产生的CER,这就是所谓的一级市场价格,整个过程就像VC运作一家非上市公司一样。拿着这个CER到欧美的交易所高价出售,那就是二级市场价格了。整个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不就是,中国工厂与沃尔玛之间的关系嘛!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廉成本进行生产,以低价购入,再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以高附加值售出。
而今次的哥本哈根大会,众发达国家给对碳排放需求最大的金砖四国下套,企图大大提高四国的
碳减排力度,就是因为其市场运作已成熟,真是请四国入瓮,确立其大宗商品地位之良机!若成功,中国经济将再次面临有一个没有定价权大宗商品的压制。当然还好,我party也非傻瓜,用冷屁股贴了欧美奸商的热脸。
所谓碳排放交易机制大致也就这样了,虽然其形成过程有点发达国家婊子立牌坊的意味,但是因为它站在拯救全人类的道德制高点上,其日后发展趋势自然不言而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投资主题将会持续升温,笔者也会进一步研究关注该主题的投资机会。互联网out了,房地产玩完了,世界经济总得有个新盼头才能重新崛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