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开展
碳交易试点,逐步建立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目前,
北京、上海、广东等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已启动,其中,北京的试点方案已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待批,上海和广东的试点方案也已浮出水面,其他省份的实施方案也在抓紧制定当中。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减排方法的开发和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展进行了规范。中国将于10月底前实施
碳配额初始分配,确保2017年全国
碳市场如期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度正不断加快,
电力行业作为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的重点排放行业之一,参与碳交易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碳市场的建立给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一是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帮助电力行业落实国家
碳减排政策。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的目标。而早在2009年年底,我国政府已明确承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因此,我国的减排压力巨大。作为排放大户的电力行业,将承担大部分的减排任务。我国正在开展的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与即将建立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将为电力行业完成减排任务提供平台。
二是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将促进电力行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碳市场的建立,将推动火力发电的清洁化和高效化,并提高水电、风电等清洁电源装机比例,实现电力行业向低碳化发展方式转变。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风电并网容量已达到4623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95万千瓦。另一方面,碳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促使我国通过跨省区电力输送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尤其是西北风电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消纳,这也将降低东部负荷中心的碳排放强度。
三是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将促使电力行业加快清洁电力技术的研发。我国建立碳交易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承担的减排任务将促使行业加快清洁发电、输电、配电、用电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我国在洁净煤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等低碳电力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清洁电力技术的研发工作。随着电力行业清洁技术的广泛应用,自身减排能力的加强将使电力企业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碳市场的建立给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一是电力行业面临保增长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我国电力行业需要加快发展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2002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7%,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为11.1%。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国家的减排压力有增无减。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在确保增长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将是未来电力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是减排压力可能导致电力行业运行成本增加。巨大的减排压力将促使我国电力行业采用低碳技术以减少排放,但同时也会造成电力行业运营成本的增加。电力企业为完成减排指标,或者采取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碳捕集技术、降低网损等手段降低排放,或者通过碳交易实现减排目标。从长远看,碳交易试点有助于电力企业降低减排成本,但短期内可能使电力企业(特别是火电企业)的成本增加。
从长远来看,可持续发展高于一切,电力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大于挑战。就现阶段而言,电力行业要提前为参与碳市场做好应对准备。首先,电力企业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性工作,要摸清家底,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其次,要着手研究企业碳减排潜力及减排成本,明确实施减排的重点或优先领域。第三,电力企业要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实施碳减排。最后,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一定影响,企业要提升碳交易方面协同管理能力,包括战略、管理、投资、建设和财务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电网在推进电力行业碳减排及碳交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电网企业并不是直接的碳排放源,但作为连接发电厂和用户的重要枢纽,它们在促进上下游乃至整个电力行业碳减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网企业在通过降低输配电损耗等方式积极实现自身碳减排的同时,通过更加灵活地接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加强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能效服务、促进发电权交易、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等,可推动电力行业及全社会
节能减排。
在碳市场环境下,碳价将对电网企业购电成本和购电策略产生影响,碳交易的开展也可能影响到电力交易的开展、发电计划的制定、电网调度运行等方面,需要电网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适应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