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燃煤发电大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比69%,火电机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0%左右。将近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表明我国
电力行业具有较大的减碳潜力。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后,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7 个
碳交易试点地区均将电力行业作为重点控排对象纳入,电力企业积极参与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神华、粤电等大型发电集团公司均建立了企业碳排放管理机制。随着2017 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电力行业也将作为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
市场,电力企业如何应对,将是相关企业参与者应思考的
问题。
特点:目前难以影响企业投资决策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电力行业既是碳排放和降碳的重要领域,也是碳交易市场的主体。尤其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燃煤发电大国,火电装机容量占比69%,火电机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0%左右。2013 年,煤炭消费量约为42.4 亿吨,近一半煤炭用于发电,这表明我国电力行业具有较大的减碳潜力。
但由于我国电力市场高度管制,电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反应资源稀缺和市场供求状况,不利于保障电力供应,也不利于用户节约能源。在当前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及电力生产运营等因素限制下,碳交易市场无法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
节能改造、发电成本等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也难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
另外,电力行业参与碳交易面临着行业发展和区域公平等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电力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碳市场的目标设置和配额分配要给行业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既要满足实际的电力需求增长,又能激励企业采取节能降碳措施。另一方面,煤电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具有重要作用,碳交易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配额分配要充分保障煤电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区域能源资源禀赋和能源布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