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是以碳
排放权为商品,通过发挥
市场作用,较低成本实现温控目标的
减排机制。众多
节能减排的
政策工具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近年来备受关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7年我国将统一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除了现货市场,若还能发展期货市场,全国
碳市场规模最高或将达4000亿元。
碳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历经五年,但至今它的热度仍未褪去。
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我国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在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年,所有参与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将确定,这些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都将得到
第三方核查,而且在这一年中,我国将完成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基本具备交易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开始交易。
事实上,自2011年我国确定7个碳交易试点、进入碳交易元年起,不少人才开始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有了模糊的印象。随着
北京、
深圳等试点城市接连鸣锣启动交易,中央在各项政策、表态中愈发频繁提及碳排放权交易,各界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也逐渐熟悉了起来,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呼声越来越响亮。7个碳交易试点碳排放交易总量已占当地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高耗能产业基本都被涵盖其中,各地实施交易后,碳排放降幅比同类非试点地区明显增加。
基于此,业界普遍认为,2020年后我国纳入碳交易的行业、企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测算,未来我国碳市场的年交易量大约将达到30亿——40亿吨。这意味着全国市场启动后,我国将形成世界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体量还将继续增加。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日渐扩容,碳交易却并非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