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债发行市场的主要玩家是银行
就中国的绿色债券
市场而言,按不同的发行主体,及其对应的不同监管机构、不同
政策,主要有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两类。
由央行监管,照央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执行,以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主体,所发行的在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的是绿色金融债,是目前国内发行体量最大的绿色债券品种。而由证监会审批,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绿色公司债则占比较少。数量更少的是由发改委监管,可同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进行交易的绿色企业债,目前只发行了一支。
点心债券 (Dim sum bonds)即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 数据来源:CBI、华创证券、中国金融信息网等)。
从中国已发行的绿色债券来看,绝大多数以人民币计价(包括整个国内市场和点心债市场),据彭博数据统计,这部分占比高达95.4%。其余少量以美元计价,在境外发行。这也导致在全球范围内,以人民币作为计价方式的绿色债券占35%,紧随其后的是美元(占24%)和欧元(占16%)。
风电设备制造商
新疆金风科技于2015年7月在
香港发行3亿美元的绿债,被认为是首家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中国企业。而在华创证券的行业研究报告中,则将我国的绿色证券实践追溯到2014年5月,华创认为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即首单“碳债券”)是中国绿色证券的第一单。
业内对绿色债券开端的不同观点侧面折射出目前国内对何为“绿色”的认定还相对模糊,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和专业的
第三方认证机构。尽管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占全球发行规模的三分之一,但绝大部分以人民币计价并按照与国际不同的本地标准发行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市场长期缺乏一个与对绿色债券可操作的清晰定义,不仅会加剧投资者对“漂绿”的担忧,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国内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而拖慢中国经济从高污染行业向服务业、高科技行业转型筹措资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