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不仅是一个气候计划
早在1990年,南麂列岛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处于
台湾暖流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目前已发现各类海洋生物1876种,是东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但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气候变暖、海岛开发、人工捕捞、以及海洋污染加剧,南麂列岛海域马尾藻、铜藻等贝藻类大量死亡,从优势种类退化成稀有种类。保护南麂列岛生态,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
2015年开始,在唐剑武带领下,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平阳鳌江口试种几百株红树植物——秋茄。“增加海岸带绿化,是第一步。”唐剑武告诉记者,“红树林原来只能生长在
浙江以南的省份,气候变暖导致了很多
问题,但也为红树林北移创造了条件。”
如今,秋茄已顺利成活。一座二氧化碳通量塔也在平阳海边建起,水质、土壤、空气等检测仪器将24小时运转,监测滩涂上温室气体浓度、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流通量等。“之前都是感性的材料,没有对南麂海域蓝碳植物固碳能力进行过量化评估。”唐剑武说,未来,他们将扩大鳌江口红树林的种植规模,并向南麂列岛移植,同时引进盐沼植物,整个平阳海岸线滩涂绿化将达到1000亩左右,预计每年能固定70余吨碳,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当然,蓝色
碳汇的出路不仅在于碳捕捉和固定,还在于碳利用。”唐剑武表示,滩涂绿化将会为鱼、贝、虾蟹、藻类提供生活、栖息的场所,“生物多样性肯定会增加,预计还会带来每年2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蓝碳不仅是一个气候计划,也是一个巨大的
市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