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8 18:53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张博
王毅: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碳减排的规律、以及国内外转型经验,中国不太可能在“十三五”期间达到碳排放峰值,但可以制定阶段性目标。根据我们的测算,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特别是人口政策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及消费方式转变等,未来中国人口、主要资源及污染物排放大多会在2030年前后相继达到峰值或平台期。而在考虑减排政策的条件下,碳排放峰值很有可能出现在“十六五”期间(2031-2035)。所以,本着“踮起脚能够到”的原则,经过“十三五”试点,“十四五”过度,在“十五五”末实现碳排放峰值是有可能的,也就是可考虑把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年份定在2030年。
当然,比确定峰值目标年份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目标。这包括制定实现峰值的具体时间表、路线图,以及如何分担额外成本,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获取未来竞争力等等。目标必须与实现路径、成本、技术、制度、政策、管理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才有意义,这些问题和各类峰值相互关联,需要系统解决方案。否则,理想的目标只能是讨口彩的政治口号和空中楼阁。
从“十一五”开始的节能减排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主要还是靠行政性手段。“十二五”其间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强化了绿色低碳发展,解决方式还是延续的传统路径和体制机制,很多举措都还不是制度化的东西,包括统计、考核、标准等制度体系并没有完善。
因此,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目标来说,最初的阶段性规划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一个很高的量化目标,而是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制度基础,只有通过制度才能不断规范和转变我们的行为,实现长效的目标。而制度建设需要依靠改革和创新,寻找新的思路和替代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