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0个城市的97.6%的受访者有意愿购买绿色电力,其中高达90.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此每月增加10元以上的电费支出。
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绿色电力的购买渠道,我国居民如何选择绿色电力成为
难题。对此,受访专家表示,未来可直接采购绿色电力证书、采用分布式发电项目、直接从售电企业购买绿色电力实现自主选择电力来源。
我国购买意愿远高于英美
到底什么是“绿色电力”?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政策研究与咨询部主管彭澎解释说,绿色电力是由非水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力,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
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绿色电力”?彭澎说出的比例让人欣慰——总体来看,81.2%的公众知晓“绿色电力”,中青年人群的知晓率较高。其中,
北京、上海、西安的知晓率在85%左右。
也就是说,公众对于“绿色电力”并不陌生。
同时,彭澎也表示,通过调查发现,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人(96.3%)认为“绿色电力”能够降低空气污染,其中超过一半(56.7%)的被访者表示“绿色电力”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污染,同时还有14.5%的被访者表示完全能降低空气污染。
“美国和英国也在近两年进行过类似的调查,当时有50%的美国受访者和48%的英国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来购买可再生能源。”彭澎说,“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显示出比其他国家消费者更强的绿色电力购买意愿,并且愿意为此支付相当比例的额外费用,却苦于没有自主选择电力来源的购买渠道。”
《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公众对绿色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有正面的消费意愿。那么,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实际使用情况如何?8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首份关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包含水电在内,全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362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4.5%;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277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0%。
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阻碍绿色电力发展
那么,是什么在阻碍我们的购买意愿?彭澎认为,我国目前的电力结构仍以火电为主,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火电占全国发电量的近74%,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又通过煤炭发电。同时,一项由清华大学和波士顿健康影响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中国空气中的PM2.5约有40%来自煤炭,且在中国所有的空气污染源中,燃煤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最大,仅2013年因燃煤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就为36.6万。
“消费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绿色电力,只能被动购买火电,同时还要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绿色电力发展困难重重。”彭澎说,“可再生能源发电可领取的国家补贴少、发放周期长;而火电生产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并未体现在其价格中,同时还享受着脱硫、脱硝和除尘环保设施上的巨额隐性补贴。目前我国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容量都居世界第一,但弃风、弃光限电现象严重。2016年情况愈演愈烈,上半年全国平均弃风率为21%,弃风电量达323亿千瓦时,几乎与2015年全年的弃风量持平。”
对此,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的执行秘书Christine Lins评价:“弃风、弃光限电
问题导致新能源投资的收益严重缩减,长此以往将会抑制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热度,并将减缓新能源的发展速度。这份报告公布的数据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有很大需求,并且愿意为新能源的附加价值支付额外费用。我相信这份调查将帮助说服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促使他们继续重视新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重要角色。”
未来可采取多种方式用上绿色电力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消费者暂时无权选择电力的来源,国内也尚未建立绿色电力的购买渠道,那么,未来我国居民用户如何用上绿色电力?
在彭澎看来,可以直接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国家能源局将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一方面通过国家强制性政策要求火电企业完成一定额度的绿色电力配比,一方面允许电力终端的消费者有权购买和消费绿色电力,从而使得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对绿色电力证书的直接采购来完成各自的任务指标、实现绿色电力消费的意愿。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证书增加收入,通过发电量来核发证书也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的提高。
“或者,可以采用分布式发电项目。”彭澎表示,在中国,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电力实现绿色电力消费。企业和居民可以直接消纳来自于本地安装的设备所生产的电力,这些设备一般是通过投资或使用自己的屋顶、厂房、土地和其他资源进行安装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模式运营。
彭澎还认为,可以直接从售电企业购买绿色电力,“此种情况,必须由电网公司配合,提供绿色电力的购买渠道,允许消费者在多种电源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