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新风口。本周末,杭州G20峰会就将召开,在我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首次被纳入了G20议程,并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七项措施。
曾有专家直言,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有两个主体的观念必须改变:一是银行,一是民众。在绿色金融中,银行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新上项目“绿色化”,更能撬动民间资本运行绿色金融项目。
近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
论坛(CF40)及旗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联合主办的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上,CF40理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道出了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中的困惑,也提出了颇有建树的提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必然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义不容辞。环顾世界,全球主要大型银行均采用“赤道原则”,标准普尔也提出要将环境发展指标纳入公司评级。通过打造良好的绿色金融品牌、树立积极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
市场、迈向国际舞台将大有裨益。
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成熟却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金融高地,布局绿色金融市场是商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其拓展盈利渠道。
比如,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和规则,通过环境压力测试,将推动银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扩大在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布局;银行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资金,运用该资金发放的贷款也有一定的优惠风险权重,商业银行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也有优惠风险权重,这有利于缓解资本压力;
碳金融涉及贷款、信息咨询、代客与自营交易、资金托管等多项业务,积极参与碳金融有望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有力抓手。
发展绿色金融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落实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去产能与绿色金融关系密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通过贯彻落实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
政策,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这本身就是加快去产能的过程。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和促进相关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壮大,也即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二、重点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两大高地
当前,国际银行业正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特别是在碳金融和绿色债券两大新兴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在碳金融领域,围绕碳
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
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
碳基金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创新试验。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在绿色债券领域,2015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达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开发性银行为绿色债券最大的发行主体,企业部门、政府和银行的份额也在持续扩大,70%左右的绿色债券投向了可再生能源、
节能环保领域的项目。粗略估计,仅仅绿色债券市场或将撬动涉及全球环保领域千亿美元市场,全球资本对其加大投资将是必然趋势。
在国内市场上,国内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主要以传统绿色信贷为主,更多地通过总量控制、行业限贷等手段来限制污染型企业贷款,创新实践不多。放眼中长期,国内银行通过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来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碳金融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很可能将率先发力。
“十三五”时期,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除了已有的绿色信贷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外,未来两大新兴细分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依托全国统一
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而建立的碳金融体系,二是目前已逐步开启的绿色债券市场。央行曾明确提出,“创新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
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发展交易市场。支持和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发改委曾明确提出要确保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
碳市场;上交所也提出将在近期发布绿色债券相关规则。
从政策实施的难易程度及先后顺序来看,未来基础性机制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完善。而基础性政策的落实将集中体现在部分已先行启动的机制上,如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以及刚推出的银行间绿色金融债券,将在未来五年加快推广。
未来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市场空间不容小觑。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2017年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
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张。根据我国对外减排承诺,未来5年碳现货市场规模平均每年20亿吨。至2030年,仅二氧化碳现货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人民币。
绿色债券方面,央行于2015年12月出台了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确立了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专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制度框架。中国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绿色债券的发展机遇,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发行绿色债券的强烈需求。据分析,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可能有近3000亿元的绿色债券融资规模。
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处于价值链高地,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将主要通过两方面,即传统项目市场和创新型领域,各环节附加价值的高低则与相应的技术含量成正比。相对而言,项目市场上专利型减排技术更具有价值,信贷收益更高;创新领域中中介服务、碳交易、
衍生品、理财产品等处于价值链逐步上升通道。对交易市场来说,初始
碳信用是指配额这样最原始的交易产品,转化难度很低,而扩展的碳信用和衍生品是对于基础产品的逐步深入,相应的附加价值也呈上升趋势。
三、商业银行应四方面入手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
在绿色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金融将成为国内外金融热点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刻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密切跟踪,加强研究,提前布局。建议商业银行从树立理念、打造品牌、布局重点和做好配套四个方面入手,积极稳妥开展绿色金融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商业银行应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己任,切实树立起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应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关键举措和机制保障,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推动和促进各级经营单位践行绿色发展,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具体业务经营当中。
在制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银行应将理念、标准、业务、产品整合打包,形成统一、完整的绿色金融品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详细了解和认识银行的绿色金融理念、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具体举措,推广绿色金融品牌,树立良好的绿色发展公众形象。
商业银行应抓住碳金融、绿色债券两大重点业务,提早布局价值链高地。在碳金融方面,银行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以适度支持自愿减排项目为契机,加强产品创新,探索允许低碳企业提供出口退税质押、碳排放权质押等;加强与国外银行合作,市场化运作和专家管理相结合,创新各种碳金融衍生品,提高自身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能力。择机介入相关碳交易的自营业务,以及碳基金托管。针对客户投资需求,可创新“二氧化碳挂钩型”绿色理财产品。
在绿色债券方面,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并跟踪政策变化,积极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同时探索在境外债券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外币和离岸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积极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承销服务;适度加大对绿色债券的投资;研究开发以绿色债券为投资标的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应同时做好架构、机制、人才等配套工作,为发展绿色金融保驾护航。尽快启动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工作。除了加大对现有员工在绿色金融业务上的专业培训外,可以考虑市场化选聘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逐步构建既熟悉国际规则又掌握本土情况的绿色金融专业团队。
逐步加大对各经营单位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力度,以考核引领业务发展。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专项行动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专项行动计划、加大专项资源投入力度,引导经营单位聚焦重点业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绿色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