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短期效果更好,而从中长期看,基于总量控制的市场碳交易,仍是实现碳减排成本最低、效率最明确的政策工具。
2016年9月G20峰会期间,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书。该协定是于2015年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旨在应对全球气候
问题的国际法律文本,明确了“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具体目标。
可以预见,如果未来《巴黎协定》生效,在减排压力的推动下,中国政府的低碳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任何致力于清洁低碳发展的政策都具有减排效应。而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减少
碳排放,是中国政府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方面。
具有针对性的减少碳排放机制,应首推碳税和碳交易。碳税采取的是价格干预,试图通过相对价格的改变来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以降低排放数量。而碳交易则通过数量干预,在规定排放配额下,由市场交易来决定
排放权的分配。
从减排成效看,碳税可能使企业在采取
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的同时,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新增碳税的成本转嫁给下游消费者,导致碳税只能增加财政收入而不能对排放形成有效约束。因此,碳税的效果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与碳税相比,碳交易的减排效果相对确定。从这一意义上说,同一力度的减排政策,碳交易的减排成效可能更大。
从减排成本看,碳税主要是信息成本。因为合理的税率确定,政府需要获得每个行业(企业)排放的成本,以及排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信息不充分会导致税率偏离合理水平,进而损害碳税的有效性。与碳税相比,碳交易所需信息相对简单,通过采用拍卖方法,在机制设计合理的情况下,企业减排成本应该可以在其报价中得到充分反映,无须政府付出额外的信息成本。但是,碳交易体系需要构建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等基础投入,而碳价格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减排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碳交易的整体成本可能更大。
从短期政策可行性看,碳税比碳交易机制可能更有效率。政府通过设立碳税,并根据总体减排目标,设定税率调整的时间表,可以使碳排放的成本变动可预测。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明确未来的生产经营。与价格波动幅度巨大的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税更有确定性和效率。此外,碳税避免了棘手的减排配额的分配问题。
碳税短期效果更好,能促使国内高碳、能源密集型产业尽快实现较大减排。而中长期看,基于总量控制的市场碳交易,仍是实现
碳减排成本最低、效率最明确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