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商业银行应抓紧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发展

2016-9-13 17:54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连平

未来商业银行应抓紧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发展


据悉,除了继续积极稳妥发展绿色信贷以外,借鉴国际市场经验,梳理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和市场走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应抓紧布局绿色债券和碳金融两大领域。

当前,国际银行业正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特别是在碳金融和绿色债券两大新兴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在碳金融领域,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基金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创新试验。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在绿色债券领域,2015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达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开发性银行为绿色债券最大的发行主体,企业部门、政府和银行的份额也在持续扩大,70%左右的绿色债券投向了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项目。粗略估计,仅仅绿色债券市场或将撬动涉及全球环保领域千亿美元市场,全球资本对其加大投资将是必然趋势。

创新绿色金融领域尽管存在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的困难,但不少商业银行已从多角度参与。在碳金融领域,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以碳信贷的模式参与国际市场。即,依托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简称,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碳权抵押贷款,在企业CDM项目获批的前提下,将其项目下的核证减排量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并将CDM项目获得签发后的碳交易所得资金作为还款保障。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针对CDM项目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充当项目财务顾问。在交易制度设计咨询、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产品与服务。此外,极少部分银行还参与了设计挂钩碳减排金融市场价格的理财产品。在绿色债券领域,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协助中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企业绿色债券。比如,浦发、国开行在境内承销中广核绿色债券,中国银行参与承销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境外绿债。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在境内外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比如,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在伦敦发行人民币、美元计价的绿色金融债券,兴业、浦发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做着发行绿债的准备,如贵阳市正开展绿色债券的申报工作。

放眼中长期,国内银行通过布局碳金融和绿色债券来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将大有可为。碳金融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很可能将率先发力。“十三五”时期,国内绿色金融体系除了已有的绿色信贷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外,未来两大新兴细分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依托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而建立的碳金融体系,二是目前已逐步开启的绿色债券市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为中长期绿色项目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从政策实施的难易程度及先后顺序来看,未来基础性机制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完善。而基础性政策的落实将集中体现在部分已先行启动的机制上,如碳排放交易、排污权、以及刚推出的银行间绿色金融债券,将在未来五年加快推广。

未来碳金融和绿色债券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张。根据我国对外减排承诺,未来5年碳现货市场规模平均每年20亿吨。至2030年,仅二氧化碳现货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方面,央行于2015年12月出台了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确立了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专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制度框架。新出台的《指导意见》也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中国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增加了绿色债券的发展机遇,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发行绿色债券的强烈需求。据分析,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可能有近3000亿元的绿色债券融资规模。

碳金融和绿色债券处于价值链高地,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商业银行参与绿色金融将主要通过两方面,即传统项目市场和创新型领域,各环节附加价值的高低则与相应的技术含量成正比。相对而言,项目市场上专利型减排技术更具有价值,信贷收益更高;创新领域中中介服务、碳交易、衍生品、理财产品等处于价值链逐步上升通道。对交易市场来说,初始碳信用是指配额这样最原始的交易产品,转化难度很低,而扩展的碳信用和衍生品是对于基础产品的逐步深入,相应的附加价值也呈上升趋势。

文丨连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