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峥,经济学博士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近日出炉,对亚太地区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我们想知道,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
城市绿色发展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不用刻意追求规模和数量,而要更加注重发展动力的培育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要走适宜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
采访人:本报记者 查玮
城市该怎样绿色发展?
■真正的绿色发展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基础上。
中国环境报:《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报告》对亚太地区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进行了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综合排名。我们发现,有5个中国内地城市排在前50名。这些内地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而中部省会城市长沙排名第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赵峥:我们是围绕环境宜居、经济富裕、社会包容、多元善治、国家繁荣5个维度来评价的,更强调绿色发展的综合性。
上海在环境宜居方面,因为人口密度过大、
交通拥堵、污染排放等因素名次并不靠前。但上海一直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良好的城市创新基础和能力。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包括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促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破解环境
难题。
长沙在环境宜居方面排名并不靠前,但是在经济富裕和社会包容方面排名较靠前。长沙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在企业创新方面能力很强,而且科教发展水平很突出,拥有国防科大等50余所高等院校。
长沙的发展状况反映出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定位
问题。城市绿色发展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不用刻意追求规模和数量,而要更加注重发展动力的培育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要走适宜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报:您刚刚提到了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定位。您认为,城市绿色发展该怎样定位?
赵峥:提出鲜明绿色发展口号的地区,很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这些城市往往面临“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双重挑战。
我们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只提口号不落实,缺乏从拥有绿色资源禀赋转换到拥有绿色发展能力的途径。一些城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发展进程中区位条件、产业转移等因素造成的,但在中国经济进入速度趋缓、质量提升的新常态时,没有因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是具有显著后发优势的。但是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很多地区缺乏足够的战略储备和实施方案。这需要这些城市正视不足,抢抓绿色发展机遇,挖掘绿色发展改革红利,在理念、技术、产业、体制创新方面多做文章,因地制宜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把口号变为行动。
二是绿色发展的悖论问题。一些欠发达地区城市提出的是绿色发展,但走的还是传统发展的老路,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模式陈旧,重规模不重质量。有的在工业发展中仓促上马高污染项目,有的在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时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城市虽然倡导绿色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做到。
绿色发展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有质量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提升。欠发达地区城市要推动绿色发展,首先要强调质量,要做到将绿色与发展充分结合,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
中国环境报:绿色发展要实现经济的有质量增长。对此该怎样进一步理解?
赵峥:绿色发展既要绿色又要发展,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真正的绿色发展是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基础上的。事实上,大多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质量较高的城市。
通过研究,有两点发现: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绿色发展状况。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与人均GDP呈现明显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排名前15位的城市,人均GDP全部超过1.4万美元,在区域城市体系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二是收入分配与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环境意识逐渐觉醒,会更加重视健康和生活品质,更加关注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培育更多具有较高收入、有责任意识的市民群体,促进共享、实现共治,为城市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