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隽——中国有能力尽快实现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
2016 REEI能源系统转型研讨会于10月份在
北京举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博士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未来中国能源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分析。姜博士认为,以2050年全球増温控制在2度以内为目标,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需大幅降低,到2050年达到20亿吨左右。能源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总量将超出煤炭,其中核能总量将在2050年超过风能及太阳能;在电力方面,煤电在2020年左右达峰之后将呈下行趋势,并在2050年降低到2005年的水平,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风电、核电和水电总量超出来自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总发电量;终端消费能源中电力消费将大幅增加,在各种终端消费能源中占据最大比例;交通用能中电力的使用也将大幅增加,到2050年电力和石油在交通能源需求中的总量相当。
谈到低碳发展,姜克隽博士建议以下主要
政策:经济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推广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等。他预期中国能源系统将迎来重大转变,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耗下降趋势不可逆转,煤炭工业应为此做好准备,并制定长期战略计划;天然气需求大幅增加,要解决天然气供应
问题;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包括集中型和分散型;重新规划电网结构以支持新的电力系统;能源价格将随之升高,以支付能源的外部环境成本;核能利用增加。
会议期间,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对姜克隽博士进行了单独访谈,并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到底有多早?
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
联合声明》,宣布了各自2020年之后的行动目标,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实现尽早达峰。姜博士表示,其研究团队对2020年-2022年实现达峰有很大信心。同时指出,中国实现尽早达峰,对政策的需求很大,比如像碳定价,不管是碳税还是碳交易,只要能真正实现碳定价都可以促进中国尽早达峰。
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四大行业,哪些可能是实现尽早达峰的阻力?
姜博士认为:在实现2020-2022年尽早达峰方面,四大行业问题都不是很大。据姜克隽博士研究团队分析,即使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反弹的情景下,高耗能工业也没有再回来的空间。团队使用模型计算了所有新建建筑,包括居民建筑,新建的机场、桥梁、大坝、铁路、公路,现在每年新增基础设施已经足够快,速度不能再增长,因为再快会对和这些行业相关的产业产生影响。同时,姜克隽博士认为,很多高耗能工业的产品都不适合长距离
运输,反而在当地建厂,成本更低,即使有一些出口,也不足以改变国家基本的格局。
在解决高耗能产业无法回归所带来的社会不确定因素中,政府扮演怎样的角色?
针对高耗能产业无法回归所带来的社会不确定因素,例如就业和特定地区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姜博士认为:政府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地区已经出现非常大的困难,经济结构必须发生变化,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给它指明道路,原来的格局不能再持续。同时,中央政府的方向性也非常重要。例如振兴东北,钱是继续放在支持东北重工业发展还是转向支持东北的服务,特别是科技发展、教育、医疗,中央的最后决策非常重要。姜博士也着重指出:最厉害的是人的离开,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改变的,格局的变化,需要国家痛下决心,区域的这个概念,需要重新梳理,让它均衡发展。(文章来源: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
嘉宾简介
姜克隽博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学会理事,中国人文环境协会(CNC-IHDP)成员 。在能源环境政策评价、能源利用与转换技术评价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模型为工具进行十多年的研究, 研究领域以能源环境系统分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