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碳排放”情况,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我市成功完成了两市五区的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由此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信息化、常规化、市区同步化编制。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首先是摸清‘碳家底’。”市发改委环资处人士介绍,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能够掌握不同年份分区域、分部门、分行业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掌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碳家底”的摸查,要统计的数据不少。这张清单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排放和吸收的温室气体信息的全面汇总,覆盖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通俗点说,这些都是区域内生产、生活中产生或可抵消掉的温室气体量,数据汇总后做个加减法,就算出了二氧化碳当量。看似简单,在实际调查统计中却有着统计范围、动态更新等方面的
难题。
由此,此次实现的信息化、同步化编制,可让统计数据更客观。“信息化和区县同步化编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示范意义。”市发改委环资处人士介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从2012年开始,2014年我市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管理平台正式上线使用后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编制,而今年随着各市(县)区纷纷加入,形成了无锡特色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
创新编制体系摸清“碳家底”,进而辅助“碳决策”。据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分析结果,将作为政府施策的依据之一。由此可针对不同部门、行业的排放特征,制定切合实际的控排目标和任务措施,实现精准的
节能减排。同时,常规化的编制也可以分析对比不同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情况,评估
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