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目前排放了超过全球40%的二氧化碳。自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签订以来,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出携手应对的趋势。但这一姿态很有可能被美国刚刚落下帷幕的竞选打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全球变暖概念是中国发明的,对中国有利,目的是让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很有可能放弃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领导角色,“中美共治”也可能因此走到尽头。中国必须为这一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前做好准备,而正确评估中国碳减排潜力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近日,CEADs团队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或于2026年提前达峰 (Socioeconomicimpact assessment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peak prior to 2030)。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米志付博士、关大博教授等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开发了经济气候耦合模型(IMEC),该模型可用于评估
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关系。在未来二十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的前提下,中国或将于2026年提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该情景下,中国2026年二氧化碳达峰量为112亿吨,随后开始下降,2030年排放预计为108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1995-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5.2%,这一指标在2015-2030年降为1.3%。
与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原定规划相比,中国在2015-2030年期间将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亿吨。与此同时,提前达峰将会对中国GDP产生影响,20年间累计减少16%国内生产总值。2015-2030年,中国GDP将增长超过110%,而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仅分别增长24%和22%。能源强度和
碳强度将分别下降43%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