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十三五规划出炉空间明朗 光伏产业再现路线之争

2017-1-22 16:22 来源: 经济观察报

能源十三五规划出炉空间明朗光伏产业再现路线之争


2017年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要求推进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202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光伏电站4500万千瓦、光热发电500万千瓦。

而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168倍,超越所有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00万千瓦装机目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1.1亿千瓦的“十三五”太阳能发电规划规模,意味着未来几年间,中国光伏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空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宝山对记者说,光伏产业在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促进经济转型方面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来说,煤炭、石油能能源产量受到影响时,光伏发电是一个重要补充。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情况下,伴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如果没有国家措施,光伏的发展,包括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都不会以目前的速度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光伏产业“十三五”发展空间的明朗,业内有关晶硅和薄膜两条光伏发展的路径之辩再次风起。

事实上光伏产业围绕“晶硅还是薄膜”已经争论多年。晶硅和薄膜是光伏发电的两种技术路线,目前的光伏市场中,晶硅似乎占主流地位。但薄膜在很多领域表现出晶硅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多晶硅电池“双反”后,业界很多人认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最终会被淘汰,而铜铟镓硒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能够替代多晶硅的生产技术。

事情的另一面是,晶硅电池的主导市场规模并未改变,薄膜电池在效率转换和成本限制等方面还需要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薄膜电池近年的迅猛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科院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文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薄膜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柔性、轻薄,在外观上比较漂亮,另外高效薄膜电池小面积效率高,可以用在无人机、飞艇等、特种用途上来。光伏产业在薄膜发力的企业有汉能、中国建材、上海电气(8.420, 0.00, 0.00%)等5个企业。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最大的光伏市场,又是最大的制造业市场,占到50%以上,电池制造水平在国际领先。现在看来,部分类别的薄膜电池光转化率接近多晶硅甚至是单晶硅的发电效率,但真正大规模能占到主导市场,还是应该依靠成本下降。

产业路径争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宝山告诉记者,光伏产业未来方向是晶硅还是薄膜不好判断,两者不是替代关系。晶硅比薄膜重量大,根据市场需求,不同用途,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哪种材料。但是现阶段来讲,毕竟薄膜相对于晶硅成本较贵,规模上不会有较大比重的增加。他认为,如果薄膜在性价比上能和晶硅做的一样,将会比晶硅发展更好,因为薄膜应用的场合更为宽泛。

2015年6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这份文件在市场准入标准方面提出,对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汉能研发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光转化率定义为11%。

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兼全球研发中心总裁丁建对记者说,薄膜和晶硅是共存的关系,但在薄膜的钢结构、移动能源、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市场,晶硅无法代替的。丁建说,光伏产业是战略行业,国际上很多国家齐头发展。中国的企业面临困难时,希望国家给予扶持与帮助。公司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但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需要国家推一把。

光伏产业两种主流线路中,薄膜与晶硅相比,市场占有率只有10%左右。李宝山说,薄膜发电在性价比方面不能取得很大的进展的话,所占比重不会有太大的增长。“比如有的薄膜光转化效率已经很高了,甚至超过晶硅,但是成本无法降下来,导致价格无法和晶硅竞争。”李宝山说,但是薄膜有其特殊用途,比如汽车、屋顶等,同等的弱光条件下,确实比晶硅有优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的观点是,薄膜发现起来后,原来的晶硅企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晶硅有晶硅的优点。比如大规模的光伏电站,晶硅有很成熟的技术,而薄膜的应用领域不同,在移动式的能源方面占优势。”王志乐说,所以不能说发展薄膜就不要晶硅,从目前实践经验看,前两年有很多做晶硅发电的企业不看好薄膜,国内光伏企业如汉能集团将薄膜发电做出来后,才逐渐扭转局势。

政策扶持之争

李宝山认为,选择薄膜还是晶硅是一种市场行为,政策很难做出调整。应当根据市场需求,不同用途,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哪种材料。

李宝山说,“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是为了促进市场用性价比更好地产品,政策环境很难明确支持晶硅或者薄膜。一个事实是现阶段薄膜发展的技术、成本方面与晶硅比较不占优势,同等条件下只从发电的角度讲,薄膜比晶硅价格要贵,贵的这一块国家没有专门的政策对这块做出补贴。我觉得国家也很难出台这样的政策,因为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让社会受益,如果只给市场中的一部分补贴,可能导致市场内部的矛盾。”

李宝山无法预判光伏产业未来的技术路线,他不认为两者是替代关系。“我觉得如果薄膜在性价比上能和晶硅做的一样,应该比晶硅发展更好,因为薄膜应用的场合更为宽泛”。整体上讲,中国的光伏产业研发是“弯道超车”,国内的光伏产业,中国研究资金投入的并不是很大,和国外无法相比。国内的一些企业对美国等研发公司进行收购,是走了一条弯道超车的路线,把国外多年巨资研发成果,在很好的窗口期收购。中国一些企业花数百亿购买技术,晶硅很多都是民间资本投入,只是现阶段的投资还未得到很好的回报。

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兼全球研发中心总裁丁建对记者表示,他也认为薄膜和晶硅是共存的关系,两者区别在于市场不同。“更重要的是,最近几年薄膜发展较快,技术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成本会降到和薄膜一致,薄膜电池至少会进入一些大的发电市场。”

在丁建看来,薄膜发电的优势是柔性,屋顶、建筑物外墙、农业大棚等用途,和晶硅主打的市场有区别。丁建承认,晶硅目前的成本优势毋庸置疑,晶硅在地面发电站占比较大,但是薄膜电池在建筑一体化、农业大棚等领域的优势明显。他说,汉能集团主打的薄膜即具有柔性、轻薄优势,在屋顶、无人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等领域潜力巨大。所以,薄膜和晶硅不存在矛盾,两者的不同体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上。

丁建对记者表示,光伏产业是战略行业,当面临困难时希望国家站出来给予扶持与帮助。对于光伏产业来说,一个好的技术从研发成功到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扩产的过程,成本才能下降,扩产的过程中,需要国家从政策或资源上给予支持。

中科院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文静认为,发展晶硅还是薄膜是市场选择。市场倾向于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电池类型,商业行为导致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电企业只能选择成本低的晶硅,这是一种政策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所以我觉得薄膜企业现阶段的任务不是与晶硅企业去竞争,而是做好自己的内功,在同样条件下把成本降下来,这个是必由之路”。

在王文静看来,光伏产业是能源发展无法绕过的,政策的补贴在下降,但是成本也在降,光伏产业的红利期还没有过去。太阳能的应用是必然的,将来会出现利润可能不太高,但是装机量很大的状态。市场有需求,行业的利润空间还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