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省发改委把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和“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围绕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的目标,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能力建设、产品创新、市场监管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务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6年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749万吨,交易额6.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2%和43%。
一、稳步推进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
建立了碳
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制度。根据《湖北省碳排放配额投放和回购管理办法(试行)》(鄂发改气候﹝2015﹞600号)的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多部门、跨学科专家组成的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湖北省碳排放配额投放和回购的决策行为进行评估,对影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调研,以及对碳市场工作提出前瞻性的建议等。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维护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均衡市场供需,防范市场风险。完善《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指南(试行)》等一系列
法规和文件,实现了从顶层设计、碳排放数据核查、配额发放、市场交易等碳交易各个环节均有法规
政策支撑,形成了上下配套的制度体系,为碳交易试点提供了坚定基础。
二、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公开遴选了8家碳排放
核查机构。为保证核查质量,对
核查员进行培训,核查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核查资格,有效保证了履约数据的公平和公正。二是深入推进试点企业、中介咨询及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167家控排企业、90个机构、6448名个人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湖北碳市场,基本形成了企业、机构、个人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三是积极鼓励碳
减排项目开发。会同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等部门,推动林业
碳汇、农村户用沼气等减碳项目开发。截至目前,我省农村户用沼气减排量有30个项目、共计4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四是碳金融创新取得突破。分别推出了碳金融授信、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资产托管等系列碳金融创新产品,有利于控排企业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也有利于形成“碳金融创新推动碳市场建设、碳市场建设促进碳金融创新”的互利共赢格局。
三、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受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自今年4月份开始,我省碳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价格跌破基价且持续下跌,市场悲观情绪不断蔓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及时出台有关政策,防范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风险。如,及时召开碳排放权专家委员会,分析碳市场价格暴跌的原因,研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转发了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专家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度湖北碳市场履约和2016年度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建议》,引导企业积极储备配额,确保湖北省碳交易试点配额结转及其有效性,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价格。同时,着手启动湖北省碳排放权配额回购工作。
四、创新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前期大量研究论证、反复测试等工作的基础之上,湖北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作为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于2016年4月27日顺利启动上线交易,首日交易量达680余万吨,交易额达到1.5亿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成交总量达2.4亿吨,成交总额达59亿元。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的上线,有利地推动了企业
碳资产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规避远期风险,有助于各类碳金融产品创新,已经成为湖北碳市场日益重要的交易产品。为鼓励更多中介机构参与碳交易,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月,为33个“湖北碳市场经纪类会员”授牌,建成了现货和远期并行的区域碳市场,有效增强了湖北碳市场流动性和持续性。同时,创新自愿碳交易业务发展。为探索自愿碳市场发展,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发了全国首个基于“碳币兑换机制”的互联网社区项目---“碳宝包”。
易碳家“碳宝包”于6月15日正式上线,先后参与了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中欧低碳城市会议等活动;联合武汉环投公共自行车、汉街万达、百步亭社区开展了系列线下低碳活动;吸引万达、美承、易微享等知名品牌入驻,将低碳生活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引导消费者体验低碳、践行低碳,达到了自愿碳市场建设促进互联网创新、个人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的互利多赢格局。
五、确保履约基础性工作顺利完成
易碳家为了确保履约工作顺利完成,我们严格按照碳交易的时间节点和工作流程开展了企业碳排放监测计划和报告工作。4月,委托
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碳排放核查,摸清企业排放情况。5月,认真审核企业初始配额,组织了对核查报告进行评审,根据配额分配方案对因产能和产量变化的初始配额进行了计算和审核,切实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为配额核发和履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督导工作。
六、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4月份,我省成立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上线运行了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在线培训中心门户网站,为中
建材、武钢等9家企业和机构授牌“碳交易能力建设示范基地”。根据碳交易工作的实际需求,我们进行了分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基本涵盖了管理、研究、操作和参与等层面。同时,加强对外交流。通过这些努力,部门、地方和企业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夯实了碳市场的工作基础。
七、积极对接全国碳市场
为了全力实现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碳交易中心这个奋斗目标,进一步夯实我省碳市场建设的基础,省发改委一方面抓紧了与国家的衔接过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承接国家部署的各项任务。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初步确定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对国家统一确定的8个行业和年能耗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进行统计和排查,初步提出了我省拟纳入全国碳交易的重点行业企业名单。二是争取“中碳登”落户湖北。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集登记、托管、结算、培训咨询等功能于一体。争取国家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的实际运营平台——“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落户湖北,将对我省争取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争取“中碳登”落户湖北,我委起草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恳请支持湖北设立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管理有限公司(代拟稿)的请示》。2月,省政府正式函报国家发改委。3月,许克振副省长率队赴国家发改委专程汇报“中碳登”落户湖北,争取支持。三是做好配额衔接过渡工作。按照集中统一、适度灵活的原则,正在抓紧研究湖北碳排放配额与全国配额的有机衔接方案,尽量做到妥善安排,确保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