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内部碳交易介绍

2017-3-12 22:28 来源: 老汪聊低碳 |作者: 汪军

集团公司内部碳交易介绍


原文发表于2011年3月同名博客

所谓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为降低一个集团公司的碳排放,引入市场机制,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实行碳交易的制度。集团公司根据其总排放以及减排目标,像其下属机构(以公司、工厂、甚至以生产车间为单位)下放排放限额。然后各下属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是否参与碳交易来达成自己的排放目标。这样,一个集团公司就相当是一个小型的排放交易体系。

 有人会想,是不是没事找事在公司内部搞这么复杂的一个东西。答案当然不是,集团公司内部建立碳交易制度也能体现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的优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如减轻集团总部的管理负担,如果集团公司收到强制减排指标,由总部一一制定每个下属机构的减排方案,那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效果还不一定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集团公司都适合搞内部碳交易制度,要下属的机构足够多,碳排放足够大,而且都有一定的减排空间才行。集团公司内部交易体制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少例子,我在这里就简单地介绍几个。

英国的石油公司BP早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对集团内部实行了碳交易体制(BPETS),该交易体制从1998年进行示范,2000年附件一国家的所有下属机构参与,到2001年达成减排目标而结束。参与者包括BP公司全世界勘探与生产、精炼与销售、新能源发电、化学4个分类的112个机构。BP实行这次内部碳交易制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将来加入EUETS进行实战演习。所以牵涉到的交易为模拟交易,没有资金的往来。实验阶段时期的减排目标方式是一刀切的每年排放相对于1990年排放降低1%。第一年(2000年)结果由于目标达成过于容易,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过许多机构考虑到今后的banking(可用于抵消今后的排放,不知中文怎么说),也产生了一些交易活动。这一年里平均交易价格为7.6美元,成交量为270万吨,占总配额的3.5%,其中banking量为260万吨,可以说是今年超额完成任务并且交易量全都是为以后屯着的。在第二年公司吸取上年教训,把减排目标直接提到了10%,并且由按年分配配额改成按季度分配配额,使得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大大上升。2001年交易量为450万吨,交易价格为每吨40美元,banking量为179万吨。

壳牌公司也是早期实践内部碳交易的公司之一,其实行期间为2000年到2002年,实现总排放量相对1990年减少10%、约3200万吨的排放。这次壳牌的配额发放就有所长进,它根据每个下属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配额。另外壳牌的交易体制里引入了拍卖机制,在发放配额时,实际上只免费发放了95%的配额,另外5%采取拍卖的形式发放(真金白银的买),而且还引入了惩罚机制(未达成时处以最后一季度交易平均价3倍的罚金)。壳牌公司的碳交易制度相对BP来说已经是完善很多了,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这个市场是自愿参加的,所以直接导致参与者少,并且能参与的基本都是肯定能达成减排目标的,所以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相对较低。 

以上两个公司都是附件一国家的公司,他们实行这些制度可以说是在加入EUETS之前的一次演习。因为他们加入强制减排体系是迟早的事。而一些非附件一国家如韩国,也有不少公司实施过内部碳交易体制。韩国的SK energy是集团公司内部碳交易制度实施的先行者,他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并设计出了内部碳交易制度(SK Enenergy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SKETS),并于2008年正式实施,其制度内容基本与壳牌的没什么区别,不过参与者为内部机构强制参与,为了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又不加重企业负担,SK采用未达成目标不惩罚,达成目标给奖励的原则。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公司发放配额是按照BAU(Business As Usual)来分配的,因为韩国国家的减排目标就是到2020年排放对比BAU减少30%。继SK energy以后韩国一些大型集团如LG化学,浦项制铁以及5大电力公司都开展了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其机制都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浦项制铁引入了交易所,可以像股票一样随时在线进行交易。
 
中国企业进行开展碳交易的可能性
 由于中国很大,所以中国的大型企业非常之多,这给开展集团内部碳交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中国目前低碳发展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开展集团内部碳交易制度不是没有可能的。再加上国内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如果能够提前进行一些碳交易的尝试,相信能给企业未来参与碳市场莫大的帮助。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