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4 10:08 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
穗府办〔2017〕15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4月17日
广州市节能降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年)
目 录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低碳城市、争取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的重要阶段。本规划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编制,是未来五年广州市推动节能降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二五”以来,广州市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把推进节能降碳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节能降碳工作新领域、新机制,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以年均3.6%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支撑了年均10.1%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2015年广州市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01%,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单位GDP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能耗水平。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5689万吨标准煤,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67吨,比2010年下降30.7%。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能效提高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大幅下降。
一、节能降碳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广州市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节能管理及服务体系。成立广州市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相关工作。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推动各区政府、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试点建设力度,先后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立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审制度,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设立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其他领域的节能改造、清洁生产等工作,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则用于支持包括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六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重要的碳交易平台。成立广州市节能监察中心,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二、结构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5∶37.24∶61.01调整到2015年的1.25︰31.64︰67.11。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淘汰小火电11.7万千瓦、焦炭24万吨、造纸0.5万吨、水泥30万吨、平板玻璃1075.5万重量箱、印染12281万米、制革109万标张、铅蓄电池69120千伏安,关闭搬迁市区314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完成1298台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10年的32.4%下降到2015年的19.8%。建成天然气管网7943.76公里,燃气气化率达到99.7%,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超过20亿立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规模达150兆瓦,太阳能集热板安装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效果不断增强
工业节能。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9.2%,能效提升显著。实施“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规划编制,“十二五”期间,全市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节能约200万吨标煤。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动22个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方案编制,完成28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现场验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申报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单位,制定《广州市清洁生产实地评估工作指引》。
建筑节能。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出台《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广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76个,建筑面积约1746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面积约499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约315.46万平方米,使用太阳能光热板面积约8.83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203.5兆瓦。组织实施101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对其能耗数据实时监测。荣获全国“十大绿色建筑标杆城市”“十大建筑能效先锋城市”称号。
交通节能。获批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大力发展高承载力的公共交通工具,推行集约化出行公交模式。地铁通车里程266公里,日均客运量达659万人次,地铁公交分担比例达40%,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广州市作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截至2015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46万辆。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Ⅴ排放标准,全面推广使用国Ⅴ标准车用燃油。严格落实黄标车限行措施,共淘汰黄标车18万辆;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遏制私人汽车数量增长。
公共机构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建立公共机构资源能源消耗统计制度,推进无纸化办公和政府节能采购。开展公共机构用能诊断分析,制定实施《广州市建设绿色公共机构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动节能改造示范和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制定印发《广州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规范、完善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操作程序,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四、废弃物资源化低碳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实现“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再造,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推动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工作对接。编制再生资源回收指导目录、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和回收中转站建设,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资源热力电厂1座、卫生填埋场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列入国家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专栏1 “十二五”广州市能源消费情况表
注:单位GDP能耗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广州市“十三五”节能降碳工作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节能降碳作为应对改善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2016年4月,中国正式签署《巴黎协定》,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努力早日达峰。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争取率先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亟需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探索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的路径。尽管广州市节能降碳工作已打下较好基础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持续推进节能降碳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节能降碳意识亟需提高。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对节能降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够统一,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尚未有机结合起来。重后期环保治理、轻源头节能减排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节能降碳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全社会还未普遍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低碳意识和生活方式。
二是绿色低碳市场亟需培育。节能降碳仍主要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动,市场未能在节能降碳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绿色低碳市场投融资渠道不畅,未能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节能、低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低碳咨询、评估、审计、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
三是节能工作覆盖领域亟需拓展。节能工作过多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节能,当前第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已超过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0%,且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继续上升趋势。节能降碳工作要逐步实现从抓工业、抓重大项目为主向多领域,全社会的由点到面的转变。
四是计量统计工作亟需强化。部分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完备,能耗在线监控和管理系统尚未广泛覆盖。能源消费统计系统较为滞后,二氧化碳排放监测和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影响用能和碳排放形势的分析和节能降碳工作开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加快构建政府指导、企业主体、科技引领、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节能降碳体制机制,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统筹兼顾。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发展方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统筹兼顾节能降碳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在全社会各领域全面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先进节能降碳单位。
市场导向,政府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领职能,营造有利于节能降碳的市场环境,扶持节能低碳产业发展。
科技引领,管理助力。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能源节约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能效水平及减碳能力全面提高。强化用能精细化管理和执法监督,从管理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体制创新,政策保障。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节能降碳的相关政策,通过加强责任考核、政策激励、信息引导、资金扶持等,为节能降碳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力争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节能目标。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284万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3年下降12%,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9.3%以上。
碳排放目标。力争在2020年左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3%。
工业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4%以上,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筑目标。保持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20年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5个以上绿色生态城区。
交通目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万辆;公路客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强度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2.6%以上,公路货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碳强度分别下降7%和8%以上。
公共机构目标。完成200万平方米左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创建100家以上绿色公共机构,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15年下降10%以上。
专栏2 广州市“十三五”期间节能降碳主要指标
第三章 构建低碳能源供给体系
严格控制煤炭等高排放能源消费,大力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生产、电力输送效率,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第一节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新建燃煤项目严格执行减量替代,扩大“无燃煤区”范围。重点发展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和超出服役期限的落后火电机组。适度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清洁燃煤发电大型机组,按照“超洁净排放”标准推进本地骨干支撑电源建设。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实施煤电环保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淘汰分散式落后燃煤锅炉和落后机组,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到2017年底,全市具备一定用热需求的工业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不再新建分散供热锅炉。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燃煤机组发电效率。到2020年,全市在役煤电机组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所有燃煤机组达到燃气轮机限值排放标准,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3年下降12%。
第二节 加快天然气推广应用
积极拓展天然气气源,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提升主干管网接收输配能力和管道覆盖率。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多级应急储备设施体系,建设南沙天然气应急调峰气源站及配套码头。统筹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站建设,积极推进黄埔、花都、增城、广州开发区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建设一批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加快天然气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天然气加气站设施建设,增加天然气居民用户数量。到2020年,天然气年消费量力争达到60亿立方米,城镇居民管道燃气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以太阳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全面落实太阳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在工业园区等用电需求大、建设条件好的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项目,在学校、图书馆、医院、博物馆、写字楼等城市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设屋顶光伏系统,在有条件的民用建筑屋顶和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光伏发电应用。推广太阳能绿色照明,在低层建筑和有集中供热水需求的医院、学校、宾馆等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鼓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秸秆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到2020年,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
第四节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
优化电网结构和组团化布局,完善配电网络结构,提高配电网络智能化水平和用户需求侧管理水平。提高新建变电站节能环保标准,建设一批绿色变电站。以智能电网为资源配置平台,推动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健全需求侧管理,积极采用移峰、错峰等措施,提高电网供电效率。开展从化明珠工业园、广州中新知识城、南沙等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配储用一体化的微电网系统,探索微电网电能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和新业态,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
第四章 推动经济结构低碳转型
严格项目准入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方向转型。
第一节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大力淘汰转移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察监管,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一部署,将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纳入碳排放权强制交易范围,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促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淘汰退出或者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十三五”期间,通过“上新关旧”淘汰落后燃煤火电机组,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7846万米,不再扩大石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等产能。
二、加强项目建设源头管控
严禁新上产能过剩项目和燃煤项目,对新建、扩建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提高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能效水平,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制定办公建筑等能耗限额和能效对标指引,加强项目建设后能效监察。强化绿色低碳理念,高标准建设城市能源、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从源头减少城市基础设施能源资源消耗。
三、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发展
推动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智能、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化深入融合。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大型畜禽养殖业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020年达到4000亿元。
第二节 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
一、推动低碳科技研发和产业化
加大科技经费向节能低碳技术的倾斜力度,重点支持推动高效节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垃圾焚烧装备等节能低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为产业节能低碳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建立节能环保相关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形成集绿色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集成应用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以应用带动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装备、高效节能电器及电气机械制造、智能电网设备与制造、半导体照明材料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培育15—20家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和产品,力争将广州培育成为国内节能低碳产品应用的桥头堡、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
二、培育完善节能低碳服务业
加快培育节能低碳市场,大力发展节能降碳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低碳产品认证、节能评估、合同环境服务、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开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一站式”节能环保服务总承包。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及成果交流,制定并发布广州市节能低碳技术及成果推广目录,促进节能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到2020年,培育150家以上专业化节能低碳服务机构,建立全市节能低碳产业服务信息平台和产业联盟。
三、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
着重发展智能电网、微电网、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技术、新能源技术集成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新能源开发示范点和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在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装备制造领域分别培育3—5家以上大型骨干企业,在新能源技术集成等高端服务领域培育5家以上新能源综合供应商,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废弃、固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发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加快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到2020年,培育10个省级以上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第三节 打造节能低碳产业集聚区
依托广州各区产业优势,重点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番禺节能科技园、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等节能低碳园区建设,建设一批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形成集聚效应。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热泵、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智能电表、智能配电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成为全国性新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南沙核电装备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部件、常规岛主设备部件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国内先进的核电装备供应基地;培育番禺节能科技园、广州市节能和新能源(白云)产业基地、白云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南沙新区等节能产业园,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制造、高效节能电器、节能综合服务等产业,推动余热锅炉、高效燃气轮机、燃气窑炉、节能型窑炉等高效节能设备和先进调速电机、自动控制能源系统、电机拖动装置等高效节能电气的应用,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制造基地;大力扶持广汽集团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第五章 深化工业节能降碳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降低20%和24%左右,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第一节 深入推进技术节能
一、推进高能耗企业节能改造
重点推进电力、石油与化工、纺织、钢铁、造纸、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应用,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重点工程,对技术先进、节能显著、行业带动力强的重点企业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大项目等进行动态监控和重点扶持。“十三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二、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设备,加快淘汰主要用能设备落后型号。继续实施电机能效提升工程,鼓励企业选用高效电机替换落后电机,加强电机专项监察,严禁使用淘汰目录的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推动变压器、工业锅炉、风机、压缩机等主要耗能设备及时更换落后设备,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引导企业采用变频调速、变极调速、相控调压及先进适用的匹配技术对风机、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
三、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推进电力、热力、纺织、石油与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约用水,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力度推广火电机组空气冷却技术、纺织行业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食品和发酵行业有机废水膜处理回用技术等一批节水新技术,建设中水、污水回用设施,提高工业用水效率。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7%。
第二节 构建工业循环体系
一、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努力打造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制造业与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及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在汽车、电力、石化、电子信息、生活垃圾处理等行业和领域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超过10个行业间、产业间、企业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继续全面推进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企业覆盖的行业从制造业延伸到商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领域。到2020年,全市培育建设1500家市清洁生产企业,200家省清洁生产企业,形成年节约量5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减少化学需氧量3080吨/年,二氧化硫2800吨/年。
三、打造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开展集中供热、集中治污、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补链等循环化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基地)达到5个,全市国家和省级工业园区、50%以上的市级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完成改造,实现改造后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以上、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和水耗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
第三节 加强重点企业管理
一、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
将年耗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列为重点用能企业,量化企业节能目标,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检定(校准)、能源计量管理的检查指导,定期开展能源利用状况报送、节能培训和节能监察。推动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完善节能管理措施,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
二、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建立推广能效“领跑者”制度,大力推进水泥、玻璃、造纸、纺织、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能效对标工作,定期公布能效“领跑者”企业和能效标杆值。建立我市重点用能企业产品能效目录,鼓励我市高耗能行业、家电等用能产品行业的企业积极申报能效“领跑者”,树立能效标杆。
三、完善重点碳排放企业管理
将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航空运输业等行业中温室气体年排放达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推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名单的企业积极履约,鼓励推动各重点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
第六章 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
重点推动住宿和餐饮、批发零售、仓储和物流、旅游景点等传统服务业低碳转型发展,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用能监管制度,鼓励企业选用节能节水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商场、宾馆饭店、餐饮企业和物流基地。
第一节 全面开展企业用能监管
全面开展服务业用能情况分析,建立我市服务业重点用能企业名单和管理制度,将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宾馆、饭店、商贸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名单。推动完善能源计量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能源审计工作,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能源使用和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开展分行业、分类型的商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主要用能指标的监测分析,推动我市用能定额、能耗限额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对商场、宾馆、饭店等严格执行能耗限额,对超额用能企业开展用能审计、惩罚性电价和强制节能改造。
第二节 推动大型服务场所绿色升级
从规模大、能源消耗高的商场超市、宾馆饭店、餐饮旅游等大型服务场所入手,在设计、建设、运营、物流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坚持节能低碳理念,建立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推广使用高效变频空调、节能灯具、节能灶具、节水设施等节能低碳设施及智能控制系统。以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配电系统为重点,鼓励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低碳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场所使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减少一次性用品和非环保用品的使用,建立绿色低碳产品供应链,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等节能低碳产品。
第三节 推进仓储物流业绿色发展
推广应用绿色仓库设施与技术,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优化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在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加大屋顶光伏发电、冷链物流技术、绿色照明的推广应用。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物流专用车,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交通一体化、服务多样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运输模式,合理调度物流车辆、优化配送路线,提高流通效率。继续开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配送,商贸物流区、标准化配送中心、流通末端共同配送点三级配送等配送模式。推动绿色包装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络零售商等使用简易包装、可循环包装、可降解包装,推动包装物的生产方、使用方和终端消费者共同参与包装分类和回收。
第四节 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加强绿色智能服务器、散热系统、余热利用、自然冷源、水循环利用、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建立绿色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体系,切实降低数据中心的资源消耗。提高数据中心设备的利用率,提升整体能效水平。优先在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工作基础好、管理水平高的数据中心,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创建工作,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引导数据中心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到2020年,大规模数据中心能效水平较2015年提高10%以上,建设10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
第七章 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完善交通设施,提高车辆运输效率和道路通行效率,建设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全面优化城市交通
一、构建一体化公交网络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升交通集约水平。继续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不断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水上巴士、出租汽车方式为补充,慢行交通相衔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到2020年建成开通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20公里,全市公交线路总数超过13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超过3.9公里/平方公里,水上巴士航线达20条,总航程达130公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5%。
二、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优化公交运营服务管理,强化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和管理;继续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措施,严格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和交通流量;加强地面交通智能管理,提高路面通行效率;建设完善智能交通服务和管理平台,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推广“行讯通”、停车引导等市民出行信息服务。加强不同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完善公交、轨道交通、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干路网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
三、提升货运交通效率
鼓励甩挂运输发展,加强货运车辆管理,引导营运货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优化大型货运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空港、海港及公铁联运货运场站等大型交通枢纽运营效率。加强城市物流站场的布局优化,鼓励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站场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差异化功能定位,分区分层次服务城市物流需求,提高配送效率。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货运交通的智能化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