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配额已经下发给企业,每年的配额并不一样,呈现递减趋势,分别需要乘以系数0.98、0.96、0.94,就是让企业要每年能耗有所减少,达到
节能减排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未来
碳交易会令企业减排更加
市场化且更自觉主动。“如果配额不够,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在企业系统内部拿出一些节能的措施,达到减少
碳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节能系统,会委托专门的能源机构公司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的成本,再确定是购买配额还是采取改造措施。”
只有全国联网实现自由的跨城市交易,碳交易才会起到更充分的减排作用。不过,目前国内已经开市的各地碳交易市场在配额、标准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碳交易价格大相径庭。仅以北上广深为例,目前,
北京近期的碳交易成交价基本固定在50-51元/吨左右;上海截至1月3日碳交易平均成交价为29.7元/吨;而
深圳近几周的成交价都在65-73元/吨左右浮动。从已经公布了
行情趋势图或价格走势的各地交易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北京保持稳定之外,深圳等部分城市的碳交易成交价都存在较大波动,深圳从最低的28元/吨到最高时去年10月达130多元/吨,单位价格差距高达100元/吨。
业内坦言,各地配额发放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不同城市碳价差异较大的现象,可见北京如果希望能与更多的城市、地区进行碳交易联网还需跨过诸多门槛。一位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碳交易要实现跨省市交易,首先要确保减排的同质性,统一规则发放配额,保证各省市所减排的每一吨碳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基本的流通;其次,各地要统一监管和企业报告的标准,形成一致的报告监测核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