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为此,我国和全球多个国家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大气污染行业积极谋求转型发展,其中,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之一,碳排放的管理体系建设日益提上日程。
2015年12月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迄今为止,在全球的197个国家之中,《巴黎协定》已经对其中147个国家生效,另有48个签约国尚待批准协定,只有尼加拉瓜与叙利亚两个国家没有签署协定,今年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成为全球第三个明确拒绝加入对抗气候变化阵营的国家。仅目前来看,美国的退出,并未影响到全球推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浪潮。
《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树立了长远的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付出努力”,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到400亿吨,尽快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不再上升。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世界各国都将在《巴黎协定》的约束和指引下,开展持续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提交联合国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在采取切实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
节能减排的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机制,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
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相继下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并明确将于今年年底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其中,“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指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将有关工作责任落实至地市级人民政府,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集团根据职责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目标,落实专项资金,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完善工作体系。目前,覆盖
石化、化工、
建材、
钢铁、
有色、
造纸、
电力和
航空等8个工业行业中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碳排放权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已经通过讨论论证,颁布在即。
当前以湖北为首开展碳排放权的7个交易试点覆盖了来自于电力、钢铁、建筑材料、有色金属、化工、民航等多个领域的2000多家企业,进展较好。截至2017年5月,上述试点地区累计成交配额将近1.6亿吨,成交额37亿元。且在各个试点地区,所参与的企业履约率均接近百分之百。此外,近两年
四川、
福建、
浙江等省区已加入碳排放交易行列。
“十三五”期间,全国
碳交易市场将覆盖电力、钢铁、化工等八大行业共计7000~8000家重点企业,排放总量近45亿吨,若按当年全国7个试点地区的碳价平均标准测算,全国
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可以达千亿元,如果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展到八大行业之外,并且纳入企业的能耗门槛值降低,同时将多种
碳金融产品逐渐引入市场,预计全国碳交易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至万亿元,将超越欧盟碳交易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碳市场。
届时,根据ICAP(国际碳行动合作组织)的统计,到2017年底,全球将有19个碳交易体系运行,这些碳市场将负责超过7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所在经济体贡献着全球近一半的GDP,并占全球超过15%的碳排放量。
水泥行业碳排放管理体系亟待建立健全
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电力行业,位于全国第二,其排放量约占我国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约占人类活动所产生二氧化碳总量的5%。理论分析表明,按照水泥行业的现有水平,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约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工业面临着二氧化
碳减排的巨大压力。
今年5月在四川召开的
碳配额分配试算工作培训会上,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案(讨论稿)首次公开,其中水泥行业配额分配方案首次给出:水泥配额=熟料×排放基准值,其中排放基准值取0.8534tCO2/吨熟料,另外协同处理废弃物有配额核增项,废弃物处理量在3~5万吨的配额核增1%,5~10万吨的配额核增2%,10万吨以上的配额核增3%。配额分配时以2015年的产量为基准,初始分配50%的配额,实际配额待核算出实际产量以后多退少补。
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之际,水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减排能力弱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节能降碳工作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实施碳排放交易有利于促进企业向节能低碳型转变,为节能技术先进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行业实现减排、去产能形成持久动力。长远来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利大于弊。
当前,水泥企业应加紧部署碳排放相关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以保障有效顺利应对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
首先,建立健全企业
碳资产管理制度。随着国家推进低碳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家大型能源企业已将碳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至企业管理战略层面,本着发挥集团化和集约化优势的理念,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碳资产管理机构,并在企业总部层面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形成了低碳考核管理机制。其中主要以电力企业为主,比如大唐、华能、国家电投等。水泥行业据悉目前仅有华新水泥已成立了专门碳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因此,其余水泥企业应抓紧组织制定碳排放管理工作规划,制定出台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办法,为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有序协调推进自身碳排放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全面开展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盘查。排放数据是开展碳排放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集团碳排放管理战略的依据。目前国家已分3批发布了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其中包括发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水泥企业应根据相关标准,抓紧开展全方位的碳排放统计和盘查工作,厘清自身排放总量和排放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公司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保障未来碳配额分配的科学性。
再次,系统推进水泥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碳排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碳排放的核算、报送、核查到交易、履约,都需要执行人员有专业的碳排放管理知识和经验。水泥企业应系统性地开展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活动,进一步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碳排放管理和碳市场应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学梳理碳减排项目资源,积极开发减排量碳资产。水泥企业所开展的日常建设、运行以及技术改造工程中包含大量
节能减排活动,可参考国家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据对应
方法学获得相应减排量碳资产。水泥企业应对合规的项目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并借助对应的方法学,对项目蕴藏的减排量碳资产进行开发,强化企业碳市场参与和应对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