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量,各国政府纷纷限制气体污染物的排放。其实,各种各样的
排放权益,既是一种发展的代价,也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也就是说,当排放指标作为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就能利用经济杠杆来推动环保。
碳排放交易就是其中一种。
然而,当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看好我国
碳交易市场时,我们需要问自己:准备好了么?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市场备受瞩目。点碳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最适宜发展碳
减排项目的国家,其次是印度和智利。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有专家指出:“中国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
现在的情况是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据悉,国际市场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欧元至10欧元左右。事实上,中国碳排放交易跟西方的碳交易市场有很大差距,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不够,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对此,曾经参与谈判的 宝钢股份(
行情 股吧)张工程师深有体会。去年年初,宝钢股份与英国瑞碳有限公司和瑞士信贷国际集团在上海联合签署“高炉煤气发电
碳减排购买协议”。张工将这次谈判形容为“焦头烂额”,碳排放协议及其谈判的过程十分复杂漫长: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宝钢此次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略超过10欧元/吨,不及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2。
类似现象并不止于此。虽然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状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专家分析,碳排放的交易价格,必须要反映污染治理的成本;而如何发现这一合理的价格,至关重要。
如果有一个碳交易所,这一
难题将迎刃而解。 上海能源(行情 股吧)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包括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的单兵作战。而交易所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专业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