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债券等金融衍生品的落地 激活碳金融成关键一步

2014-7-15 10:3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张莉

  “碳交易试点启动之后压力更大”、“履约高峰来临之前,市场冷清的表象让我们感到揪心”、“碳市场如果没有流动性,碳价格就会失真”……在今年举办的深圳国际低碳论坛上,来自湖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碳排放交易试点负责人纷纷“吐槽”。运作时间不长的碳市场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如何提高碳资产流动性、解决企业履约难题成为热议话题。

  在碳圈人士看来,盘活碳资产,发展碳金融业务,是降低企业碳配额交易的履约成本、激活碳交易二级市场活跃性的关键一步。在葛兴安看来,碳市场的交易流动性及规模需要保持在更加稳定的波动区间,而并非重复现货交易市场运作的首年路径,临近履约期才有不断飙涨的走势。“专业化的碳金融产品将会提高碳资产的价值,同时也会帮助企业降低碳履约成本,提高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对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有更好的正向促进作用。”

  今年5月,由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主承销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开始发行,利率5.65%,成为首单挂钩碳资产收益的债券,也是国内率先将债券市场与碳交易市场联动起来的金融产品。“碳资产终于进入金融机构的视野,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和跨越。”熟悉碳金融产品开发人士称,碳债券产品设计本身并不复杂,对于一些碳资产收益回报率较高的企业而言,旗下的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均可以复制碳债券模式,来进行绿色融资。另一方面,碳债券后续衍生产品也可以开发,比如证券机构可以将所购买的碳债券转为基金计划,向投资者发售。

  实际上,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丰富正在成为各地交易所、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共同探索的金融业务创新内容。梁平瑞介绍,兴业银行今年新增的900亿元业务贷款规模中,有150亿元信贷规模专项应用于环保及节能减排领域,并配备接近200名专业绿色产品金融经理和风险经理,“除了传统的清算服务之外,银行机构希望能够在碳资产的质押,特别是将碳资产作为主体质押品来进行质押融资,以及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衍生出新的银行产品,比如发债、期货、基金等。”此外,为解决市场流动性困境,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也在尝试研究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受益权、碳基金、碳配额质押等一系列金融产品。

  《2014年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低碳金融领域的投资方面,国内三家政策性银行累计节能减排与低碳相关贷款达10000亿元;国家性基金收入是120亿元,通过项目撬动社会投资127亿元。国内已有18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信贷资金达16700多亿元,以低碳投资为主题的公募基金累计资产达5.4亿元,累计公益支出11.8亿元。在私募方面,2013年全国低碳行业投资披露案例27起,融资总额35亿元,集中在节能技术、节能服务、太阳能等领域。而在中央财大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气候融资报告中,其核心策略是通过构建国家和地方的气候基金体系、强化碳市场的价格激励作用、设计PPP机制来撬动私人资本的介入,并逐步引入金融机构,发展气候金融业务。

  不过,由于现货交易不稳定性及碳市场建设的政策波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认为,金融机构现有的KPI考核体系尚难支撑银行层面做更多碳金融业务的创新,由支行、分行直接接洽项目的机构,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收益,这也是整个低碳金融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在刘青看来,碳金融产品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能够用于资产管理的相对较少,“考虑目前年度履约制度,碳配额产品持有的时间较短,用碳资产抵押,投资的预期不强,加上价格的波动性,市场还不成熟,相对投资风险也会较大。这也是银行机构对于碳金融产品开发风险不确定而难以深入的缘故。”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