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低碳城市群
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PM2.5的主要成分均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两者同根同源。全国
碳排放量的80%来源于燃煤,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的84%来源于燃煤。因此,优化能源结构是我省治理大气污染与降低碳排放的主要任务。国务院发布的今明两年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京津冀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力争比2012年负增长。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要实现大幅度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除了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降低能耗之外,还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是拥有清洁能源较多的省份。全省陆上风能资源7400万千瓦、可开发量2500万千瓦以上,海上风电规划可开发量500万千瓦以上,是国家确定的全国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太阳能年辐射量4981-5966兆焦/平方米,是我国光照资源较好地区;年产干秸秆3600万吨左右,甜高粱、蓖麻等能源作物产量大、分布广。河北还是华北地区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11个设区市均有分布,储量相当于418亿吨标准煤。另外,河北具有高原、山地、平原、沿海等独特的地理地貌,为浅层地能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条件,加快建设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加强城乡居民用能管理,通过
政策工具创新促进能源转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远未完成,需要大量的土地、能源供应和消耗,因此不可避免地伴随大量的碳排放。数据显示,全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仅占全国地域总面积13.3%的市辖区,消费了全社会
电力的55%。可见,城市尤其是市辖区是能源消费密度集中的区域。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进行前瞻性部署和超前规划,坚决遏制高碳锁定的苗头,打造低碳城市群。对环首都县市应合理确定开发边界,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建立生态缓冲区。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分工合作等手段,疏解首都职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国际经验表明,低碳城市联盟正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平台,它在区域合作中比国家层面的合作更富有弹性,其行动也更具有针对性。
北京、天津和我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低碳试点城市,可以在此基础上组建低碳城市联盟。联盟的宗旨和主要行动是,加强技术的合作引进与创新扩散,共同推动区域低碳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区域协同治理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联盟成为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