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 ”大数据”时代下的低碳城市建设

2017-11-3 11:57 来源: 碳阻迹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麦肯锡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高速发展、科技发达、信息流通的社会下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从复杂繁多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就是大数据技术。

以互联网为例,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10万;社交网络“脸书”的浏览量超过600万……这些数据的增长从未停歇,甚至由于极速拓展的宽带和各种穿戴设备呈现了一个井喷式的趋势。

“数据,是新的石油。”
——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 Aandreas Weigend

大数据正在重构很多传统行业。通过收集、整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进而从中获得有价值信息,最终衍化出新的商业模式。麦当劳、肯德基以及苹果公司等旗舰专卖店的位置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精准选址。在零售业中,数据分析的技术与手段更得到广泛的应用,卓越亚马逊、淘宝等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与此同时,大数据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具有待挖掘的的巨大潜力。

大数据 ||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这个概念表示的意思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以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据统计,中国自2010年以来开始启动低碳城市建设,先后共批准了6省36市作为低碳省去和低碳城市试点。试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GDP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


大数据 || 社会关注度

文章《中国低碳城市关注度研究》中提到,通过文献计量和社交大数据挖掘的方法截至2016年为止,统计到包含“低碳”和“城市”的文献共8574篇,新浪微博51081条。

利用文献代表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的观点,利用新浪微博代表公众对于低碳城市的关注度,分别统计文献和新浪微博中城市出现频率以及关键词出现频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低碳城市相关的文献和新浪微博从2010年开始增长,2013年达到峰值,2014年后略有回落。


文献和新浪微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30位城市基本一致,证明学者和公众对于低碳城市关注的目标城市较为一致,且都主要集中在政治地位较高、政策影响较大的城市。

但是通过比较文献和微博中的词频统计结果,发现公众和学者对于低碳城市人之相差较大:学者更关注低碳城市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低碳城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公众对于低碳城市的关注角度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偏向于把低碳城市理解为低碳生活。

文献中词频最高的20个词语

微博中词频最高的20个词语

大数据 || 交通监管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和绿色规划大致三个方面,而绿色规划中又涵盖了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

那么这些数量如何得知呢?当然又是靠“大数据”了。

交通领域的大数据可以直观的去反应城市居民的乘用车出行需求。相关研究结果显示,80%的交通出行具有较高的重合度(起点和终点相同),即这些出行具有拼车的条件。

iCET(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属中美合作非营利性智库机构)进行数据模型的仿真模拟发现,如果通过拼车来提升20%的车辆运载能力的利用率,那么拿成都市举例来说明的话,成都市整体的交通碳排放可以降低28%。如果利用率可以提高至60%,那么程度的堵车情况将会明显缓解,同时70%的交通碳排放可以被避免。来自优步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7月以来,优步在程度提供的拼车服务减少了总计500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以及月14000吨的碳排放。时至今日,虽然优步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但是很欣慰的是,目前“滴滴打车”对于拼车的推广力度也是相当大的,这将能促进公共事业发展,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信息时代,数据时代,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最前线的信息。这些大数据可以帮助政策决定者,给予一些建议和参考,譬如说进一步加大低碳城市的宣传力度,调整政策将扶持力度转移到非低碳试点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出台低碳城市的考核细则和评价标准,进一步理顺低碳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低碳城市建设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起来,使全社会能更加透明地参与到低碳城市的监督和建设当中。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