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Ds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撰文讨论中国碳排放提前达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2018-7-27 12:07 来源: 碳核算数据库

作为“巴黎协定”的一部分,中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的碳排放趋势将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减排进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CEADs 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国碳排放的研究,开发并免费发布中国国家级,省区级以及城市级排放清单。所有排放清单包含17种化石燃料以及7种工业过程的相关排放,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消费等在内的46个社会经济部门,并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比较性、具有相同核算口径、数据来源、清单格式等。
 
基于CEADs开发的中国碳排放清单,7月2日,CEADs团队及其合作者在《自然》子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al decline in China’s CO2 emissions through transitions in industry and energy system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表明中国的碳排放量在2013年以95.3亿吨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且从2014到2016年中国碳排放一直都处于下降趋势。该研究定量分析了中国从2007到2016年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了该下降趋势的可持续性。

CEADs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撰文讨论中国碳排放提前达峰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图1. 中国的碳排放及其他相关指标在2000-2016年的变化趋势

中国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30亿吨以年均9.3%的速度达到了2013年的95亿吨,之后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下降1.0%,1.8%和0.4%达到92亿吨。统计学检验(CUSUM test) 的结果表明中国的碳排放下降在2015后有了显著性的结构突破。采用世界上几大主要机构(如IEA, EIA)发布的碳排放数据检验均发现类似的变化趋势。该研究采用指标分解分析方法探究了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模式导致了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是燃料品质提高(清洁煤炭的比例变大),使煤炭的平均排放强度(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大。与此同时,能源效率(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初见成效。能源效率的提高是2007-2010年间减缓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到了2010-2013年,产业结构升级对减缓排放的作用已超过了能源效率提高。
 
2013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减排难度。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用煤比例下降以及能源效率提升使中国的排放进入下降趋势。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在上升,煤炭消费量在2007-2013年以年均6.6%的速度保持增长,在2013年以42亿吨达顶峰后开始下降,2013-2016年均下降速度为5.6%。同时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也从2007-2013年间的68%左右降低到2016年的62%。通过对各生产部门煤炭消费进行分析,80%以上的煤炭消费减少都是在发电部门,其次是煤炭洗选部门。自2007年以后,中国的产业结构都在逐步升级,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已经从2007年全国的64.4%增长到2016年的71.9%。服务业对全国GDP的贡献也从2013年的50.5%增长到的51.6%,达到1952年以后历史最高。在能源密集型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也对减排很有效果,比如在2012-2015年,已淘汰21.1 GW的燃煤发电机组。

图2.各驱动因子对中国在2007-2010,2010-2013和2013-2016年碳排放变化的贡献

中国的碳排放在未来几年也许会有波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有大的起伏,而且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在下降,因此,碳排放向上反弹的动力不足。而两个重要的减排因素,煤炭比例下降和产业结构升级都符合中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的”十三五”能源规划,煤炭消费比例会在2020年降低至58%。同时,2020年单位产值也会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5%,对碳排放下降也会有一定贡献。中国的碳排放下降对全球排放达峰将会起到重大积极的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